工商社論》迫切的氣候變遷風險管理

工商社論

今年2月中旬,北極圈冷氣團南下,使向來溫暖炎熱的美國德州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暴風雪侵襲,很多地區冰雪覆蓋甚至斷水斷電,造成人民生命及財產的巨大損失,也將氣候變遷之害具體地呈現在世人眼前,讓各界不得不正視管理相關風險的急迫性。

依據美國聯邦準備銀行芝加哥分行的研究報告,氣候變遷引發的風險可概分爲實體風險(physical risk)、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與責任風險(liability risk)三大類型。實體風險是指極端氣候事件(如暴風雨、暴風雪、洪水、乾旱和相關的野火熱浪),可能對房屋基礎設施企業供應鏈造成破壞,使相關企業或個人蒙受財務損失,從而無法履行交易或償還銀行貸款,亦令金融保險機構承擔損失或支出;轉型風險泛指公共政策法規的修訂逐漸將抑制氣候變遷納入考量,進而爲企業帶來一定的風險。例如傳統企業因新環保法規推高生產和配銷成本,或來自環團抗爭的挑戰、新環保技術投資的抉擇與壓力。

至於責任風險,則是指遭受氣候變遷損失的當事人,透過訴訟或保險索賠等方式,從他們認爲該爲此事負責的人手中追回損失時可能產生的風險,較常見的案例是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集體訴訟與對保險公司的索賠等。例如2018年7月美國羅德島政府對幾家石油公司提出訴訟,指責它們造成的氣候變遷效應,導致該州基礎設施及沿海社區遭到破壞。對這些石油公司來說,這是州政府尋求其爲氣候變遷衍生成本負責的責任風險。

這三類風險無疑是氣候變遷下,未來各界將面臨的新課題,對金融業亦是如此。過去金融業者關注的風險不外是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作業風險等傳統的經營風險,但在氣候變遷所可能引發的風險連動下,這些傳統的經營風險將變得更嚴峻複雜,甚至擴大。

此外,市場結構規模以及政府監理標準也會對氣候變遷所引發的風險和金融業傳統的風險,產生放大或縮小的效果。舉如氣候變遷令低窪地區房屋的實體風險升高,願意承保的保險公司家數變少,使市場結構集中度變高且市場規模變小,一旦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承保的保險公司將面臨鉅額理賠,並放大該保險公司的市場、信用與作業風險;又或是政府對氣候變遷所引發的風險採較嚴格的監理標準,將使受監理公司在遭遇氣候變化時突然破產的風險變小,連帶縮小氣候變遷所引發的風險。

只是,即使氣候變遷風險的相關研究和政策越來越多,但針對其所涉及的實體、轉型和責任等全面性風險管理方法,仍未具體成型所幸,經過多年努力,若干減少氣候變遷風險的關鍵倡議作法相繼被提出。

首先是企業社會責任(CSR)制度的建立,也就是企業共同維護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並將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原則納入公司日常經營中。隨着消費者、投資者和政府越來越關注企業在ESG層面的作爲,以及退休或養老金基金、保險公司等長投資金逐漸將ESG概念列入投資標的評估,將更激起企業積極強化預防氣候變遷風險的意願和能力。

其次是準確披露氣候變遷風險。爲解決氣候變遷相關資訊揭露不全面或資訊欠缺一致性,致難以被有效運用的問題,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於2017年成立「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專案小組」(TCFD),爲企業針對氣候變遷的風險與機會提供明確、可比較及一致性的資訊揭露建議,以瞭解氣候對其財務造成的影響,此將有助企業在氣候議題上展現責任心及遠見。

第三是引入碳定價(Carbon Pricing)的市場機制。碳定價即是向二氧化碳廢氣的排放源(政府、企業或地方)收取費用,來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許多學者專家相信,如果公司發行債券和股票的定價能夠加入碳定價的市場機制,讓碳價高低影響其營運成本的話,就會產生適切的經濟誘因讓企業加強控制碳排,進而有效抑制全球碳排,幫助實現《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

綜上所述,當前與氣候變遷有關的風險管理仍處萌芽階段。由於國際金融體系相互聯結,且在全球供應鏈傾向羣聚在某特定地區的情況下,氣候變遷造成的損害將由個別地區擴散到其他區域。也就是隻要極端氣候事件影響全球供應鏈的正常運作,就必然會引發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連鎖效應。其中,尤以人爲因素造成的全球暖化,更將使極端氣候事件變得頻繁而嚴厲,金融市場亟須積極面對此種新風險。

在此同時,各界也應就社會對永續經濟的要求及政府對抗極端氣候的規範做更多研究。畢竟,氣候變遷風險的非線性(nonlinear)特質將讓其造成的最終總影響,變得難以捉摸,一如今年美國德州的暴風雪災害。因此,各界若不預先對氣候變遷做好準備,待風險成真時,蒙受的損失將難以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