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關切氣候變遷是大學的社會責任(吳文希)
(圖/本報系資料照)
聯合國爲確實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每年召開「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目前有197個締約國參與,共同研議協調應對氣候變遷的策略及方法,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最高決策會議;另外聯合國設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DSN),系由澳洲蒙納許大學能源研究所、該校氣候工作中心,結合全球各大學的專家,共同推出「校園淨零倡議」。SDSN副會長蒲吉報導在50個國家或地域中,已有超過1700所大學及研究所參與了SDSN,其中更有超過1000所大學,同意參與「校園淨零倡議」。
爲達到COP所制定於2050年前需達到全球浄零的目標,各國的各生活及生產領域,均應通力合作;大學及學院已是一成型的小型社會,大學一定有許多的公用設施,譬如各院系所的館舍、實驗室、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體育館、宿舍、餐廳、綠蔭庭園等,各場所皆會牽連到能源、材料、儀器設備、人員及物料之運輸、以及廢棄物的處理等,這些應該都是各大學可考慮之減排對象;例如在節省能源 方面,至少可從減少能源需求,和支持採用再生能源,加速能源之轉型等方面着手;在人員及物料運輸方面可考慮,包括減少不必要的出差或旅行,減少使用私人車輛,鼓勵步行,採用自行車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改善校園車輛流量及貨車之排放等;針對大學各種設施,可實施的策略,包括替換碳和能源消耗型的設備,建造綠色實驗室,以及改造校園的房舍成爲綠建築;處理校園內之廢棄物和回收,則可強調在校園內實施循環經濟,和材料回收等策略,使廢棄物再生利用成爲有價值的資源。大學及學院因具有教學、硏究、創新及推廣的角色,所以各大學若重視到氣候變遷的嚴重性,至少可以帶動有關氣候變遷方面的研究及教學內容;同時大學所呈現的減碳成果,亦可激起相關社區的仿效作用,甚至可帶動整個社會的減碳風氣。
邁向「校園淨零倡議」的途徑,首先應經過大學校長或董事會、校務會議代表、學生及行政人員代表等,對「校園淨零」訴求的認同,並做出共同的承諾或保證;然後組成負責及執行團隊,並彙整相關人力、物力等資源,盤點校園內所有排放的溫室氣體;規劃完善的浄零計劃, 分析實施的效益及瞭解挑戰,確立可行有效的執行策略,設定明確的執行進度及目標;制定校園浄零倡議,探索浄零之創新融資;以及設立監控及評估機制。
目前雖然響應此項倡議的世界大學很多,但可惜地是在臺灣的大學裡,尚不詳有何學校曾大聲疾呼地願意肩負起執行並推動這項時代的任務;此乃可能是因爲學校裡缺乏專業人才、更可能則是因爲缺乏相關的啓動經費;若如是,政府便應該編列特別預算,公開地宣告並鼓勵各大學的申請纔是;更何況政府於今年2月15日修正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其中第4條明訂於民國139年前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所以第8條中所列政府之各相關負責單位更應快馬加鞭、主動積極地結合大學的研發實力,至少要先做到於2030年時,減碳30%的政府承諾,如此纔是負責任、有擔當政府應有的任事態度吧!?願意配合並執行的大學也因此可充份地展現出「大學的社會責任」吧!(作者爲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前農學院院長;中華氣候變遷暨農業發展學會發起人及顧問)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