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百萬擴招"生源從哪來?歧視如何消除?

每年高考結束都牽動着千家萬戶的心。對不少應屆高中畢業生來說,今年招生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高職院校擴招一百萬。

自1999年高考擴招以來,基本都是本科大學在大規模地擴招。在高等教育已經大衆化的今天,高職院校爲何大規模擴招,已成爲時下社會關注的熱點。

“百萬擴招”的決定,源於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

隨後,教育部在5月8日發佈了《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擴招方案》),按照國務院統一要求,從擴招重點領域、生源組織、經費保障等方面做了精細部署,並向全社會承諾2019年高職招生計劃將增量114萬。

與此同時,財政部也提出擬安排就業補助資金539億元和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專項資金237億元,爲“百萬擴招”任務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百萬擴招

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中央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該方案針對職業教育改革,提出了7個方面20項政策舉措,因此在業內也被稱爲“職教20條”。

“職教20條”的第一句就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多年來,職業教育的定位始終在“類型”和“層次”這兩個關鍵詞上游移與搖擺。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是另一種類型的教育,還是低一層次的教育?這個問題始終困擾着職業教育的發展

這位業內人士直言,過去 “嘴上說是‘類型’,操作上則是‘層次’”,造成方向上的不明確,直接影響了職業教育的招生方式、生源、深造通道等諸多方面。

比如在招生上,學生若要進入中職或高職,需參加全省統招的考試,也就是中高考,試卷與普通教育的一致。錄取時,普通教育優先錄取,成績次之的進入中高職。

中華職業教育社黨組書記方乃純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如果說重點高校是培養學術人才,職業教育則是訓練實操能力,無法用發表多少論文來評判,“招生時用同一張試卷,顯然不合適。”

此外,因上世紀90年代的生育低谷,近十年來全國職業院校在招生上更是雪上加霜。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龔方紅向《中國新聞週刊》坦言:“招生非常困難。”過去十年,江蘇省高中畢業生的人數從將近60萬降至30多萬。在滿足本科招生計劃之後,剩下的投檔人數只有五六萬,而高職的招生計劃有十幾萬,缺口差不多有一半。

根據國務院2014年發佈的《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到2020年,高職在校生要達到1480萬人。按照這個目標,2018年至2020年,高職平均每年招生要達到493.33萬人,而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全國普通專科實際招生僅爲368.83萬人。

輿論認爲,高職院校“百萬擴招”的提出,既是緩解當前總體就業的壓力,又是解決技術技能人才短缺之舉。

教育部副部長孫堯在今年6月的全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現場會上表示,招錄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方式的改革將貫徹兩點:一是有一技之長,二是有培養前途。

孫堯舉例說,比如一個有高中文憑的退役軍人,在部隊三年期間,學會了開大卡車跑山路,這個人是否符合招錄標準?他認爲,山路、卡車這兩個關鍵詞,意味着他有一定的開車水平和修車技能,並有應急處理能力,所以符合招生標準。

對這樣一批國家關注的就業主體,以文化課考試成績作爲錄取的唯一標準顯然不合實際,但如何確立新的標準,也是亟待探索的難題。

根據“職教20條”,將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提高生源質量,爲學生接受高職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高職的“雙一流計劃”

與普通教育相比,除了招生方式、生源等問題之外,職業教育的深造通道也面臨着改革需求。

目前,學生若想在普教體系內深造,可以通過中高考,進入本科院校,之後還可以考取碩士、博士。而對職教體系內的學生而言,高職是這條通道的最頂端,學生往往只能通過專升本,進入普教序列,提升學歷。

“這還是一種歧視,不平等。”方乃純直言,應該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打通職業教育的深造通道。

在此次公佈的“職教20條”中,對這個問題也提出瞭解決方案,指出要完善學歷教育與培訓並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暢通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渠道。

可以設想,未來進入職業教育體系的學生,深造通道包括中職、高職以及職業大學,專業課程可以始終貫穿,導向也明確一致,即就業。

方乃純認爲,理想情況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深造應該是兩個平行的通路,中間可以相互交叉,學生在深造過程中,隨着興趣的變化,合理轉換方向。

在這次公佈的“職教20條”中,一個亮點是方案提出將啓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這個計劃也被業內人士稱爲高職的“雙一流”計劃,旨在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幹專業(羣)。

十多年前,中國也曾進行示範高職、骨幹高職的評選,被稱爲高職的“985”、“211”。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是首批示範高職,該校校長龔方紅介紹說,示範建設對高職校的引領作用確實非常明顯。不過,國家投入資金並不多,每所示範高職拿到的資金大約在2000萬元。與“985”、“211”高校動輒上億元的投入相比,根本沒法相提並論。

在職教業內人士看來,這仍然是一種隱形的不平等。因爲這意味着職業教育被認爲是一種更低層次的、更便宜的教育類型。而作爲以實操爲導向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其實更需要資金的投入、更多的實訓平臺。

職教業內人士希望即將實施的“雙高計劃”能使這一狀況有所改善。

總的來說,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平等之路仍然漫長。比如,方乃純和龔方紅都提到,高職畢業生目前仍不允許報考公務員,進入事業單位

對此,“職教20條”表示,將“積極推動職業院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機關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審、職級晉升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逐步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特別是技術工人收入水平和地位。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招用人員不得歧視職業院校畢業生。”

改善師資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下的重點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這是一個探討多年的話題,與職業院校的形成歷史有關。

這些年僅在國家層面,就出臺了至少8份文件,反覆強調“產教融合”的問題。

如果說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個體之間的合作,那麼產教融合則是統籌職業教育與地方區域發展佈局、產業轉型升級,是兩個行業的深度融合。要實現這兩點,需要學校、企業、行業以及多方行政部門共同完成。

就學校而言,如何更對口地培養出企業、社會所需的人才,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學科設置課程體系教師水平都亟待改革。

據悉,“職教20條”針對產教融合,出臺了多項意見。比如,國家還將深化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借鑑國際職業教育培訓的普遍做法,啓動“1+X證書”制度試點,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在學科設置、課程體系之外,職業院校的教師羣體也面臨着不少問題。

首先是數量問題。據龔方紅介紹,中國職業院校的生師比非常高,大概是50:1、80:1甚至100:1,而在好一些的本科院校,這個比例不到20:1。

其次則是質量問題,教師的自我革新迭代,跟不上行業的變化。比如,在上世紀90年代會數控技術的教師,可能很優秀,但放在現在,已不是行業的最新需求。有數據顯示,職教院校現有教師中,與現實脫節的不在少數。

對此,“職教20條”做出規定,“多措並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首先,新聘用的教師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從今年起,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並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從應屆畢業生中招聘。

其次,已有教師也要加強培訓,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職教20條”還鼓勵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

鼓勵企業辦學

如何調動以盈利爲目的的企業的積極性,使他們願意合作、融合,是“職教20條”希望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職教20條”明確提出,企業是職業教育的“重要辦學主體”,國家將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對進入目錄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並按規定落實相關稅收政策。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條件的,可按投資額一定比例抵免稅費,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

此外,爲了實現進一步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國家行政學院職業教育中心主任、中華職業教育社常務理事邢暉提出,國家的法律、體制機制也需要進一步的改革。比如上文所述的對進入目錄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公司法等相關法律也需要進行修改完善,明確企業的權利及義務。

方乃純認爲,此次出臺的“職教20條”,跨出教育領域,着手解決多方面的複雜問題,相較過去將會更加有效。接下來的關鍵,是這些任務怎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