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慰幽暗歷史! 田中實加花12年替百位「灣生」尋根
文/洪綾襄
尊嚴,這2年我是靠着這兩個字才活下來,」《灣生回家》作者、紀錄片出品人田中實加(Mika,中文姓名:陳宣儒)拿起散堆在房間角落裡的一疊寫滿毛筆字的宣紙,上面寫了大大小小無數個「尊嚴」。她笑笑說,「我自己都忘了這是哪一天寫的,那天我心情一定很差,纔會寫這麼多次。」
《灣生回家》紀錄片上映前一個月,來到田中實加位於臺北市中心的住所,以爲會看到一位理性冷靜的文史創作者,沒想到映入眼簾的,卻是身穿黑洋裝,跪在地板上用溼紙巾猛擦大理石地板的田中實加。「太久沒回家了,細縫都有灰塵了,」她叨唸,卻一定要把事情做完才罷休,亞斯伯格症候羣的特徵表露無遺。擦乾淨了,才優雅起身說,「我們就直接來談灣生吧!」她熱情地招呼。
臺日人球 被遺忘70年
「灣生是什麼?他們家在哪裡?他們不是日本人嗎?」是聽到田中實加計劃的人,都會先皺着眉頭問的問題。
每一次,田中實加都會不厭其煩地解釋:「灣生」是1895年到1945年日本殖民臺灣時期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一九四六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時,要求日本人必須被遣返回國,估計當時約有48萬日人被分批「引揚」(即日語遣返之意),包括經濟移民與官營移民。離臺時,也僅能攜帶簡單衣物、被褥和1000日圓,其他的財產只能先行造冊,日後才能取回,沒想到從此一別就超過50年。
灣生遭遇尤比近期引發關注的敘利亞難民困頓悲慘,因爲他們不僅是政治人球,還是歷史人球。回到日本的灣生被視爲次等公民;「不潔的」引揚者要注射疫苗與消毒,還得集中留置療養所觀察,花一輩子時間重新融入日本當地。還有超過6萬名灣生日本人,擔心返國後無家可歸,而選擇留在臺灣,但又怕當局發現只能隱姓埋名,有些人甚至爲了怕聽出口音而裝聾作啞了一輩子。因此,不但在日本教科書從未記錄過這羣人的身分,連他們自己也三緘其口。
儘管田中實加出生於臺日混血的家庭裡,卻也是在外婆過世後,才首次知道「灣生」這個在歷史及語言學上都屬已死(無人記載、無人使用)的名詞。她也在那時才瞭解,爲什麼日本奶奶田中櫻代、管家竹下健志、竹下朋子夫妻和他們的日本朋友相聚時,總能流利地講着臺語,連「夭壽」、三字經、五字經都順得不得了,他們常遊臺灣,還三不五時地自掏腰包捐款給臺灣機構。
直到2003年,奶奶、管家相繼過世,田中實加才從管家妻子及他們的老友口中,才拼湊出那段已塵封70年的往事:奶奶是灣生,「引揚」後因丈夫被懷疑叛變、兄長失聯,在孕期仍上銬、鋃鐺入獄;而管家爺爺常在青森鄉下的院子裡,拿着刀跳着沒人看得懂的舞蹈,則因爲他是太魯閣族的後裔;管家妻子則是流落花蓮的日本藝伎私生女,兩人都因被田中家收養,才一路隨田中櫻代遣返…(本文截自財訊486期,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