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衛五號掃攝 水稻產供全都錄
臺灣大學空間資訊研究中心教授朱子豪透過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操控的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結合人工智慧研發水稻田偵測分析技術,判釋正確率超過92%,成爲農委會調整農糧產銷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國研院提供)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引發各國民衆搶糧囤積風潮;我國稻米存糧雖然夠讓國人吃21個月,上個月也莫名掀起搶購。臺灣大學空間資訊研究中心教授朱子豪透過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操控的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結合人工智慧研發水稻田偵測分析技術,判釋正確率超過92%,成爲農委會調整農糧產銷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國研院院長王永和指出,福衛五號從太空軌道拍攝地面影像,透過衛星多光譜影像分析臺灣水稻耕作面積與分佈情況,就是最佳實例。
朱子豪表示,國際間利用衛星影像判釋水稻田越來越普遍,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以微波偵測雖可穿透雲層,不受天候和日夜變化影響,但正確率約8成;使用光學遙測衛星拍攝,正確率提高到90%,卻會受到雲層遮蔽和下雨影響,晚上也無法拍。
研究團隊將兩者「截長補短」,透過人工智慧,利用航空照片或無人飛機等不同影像訓練判釋系統,抓出水稻從插秧、分化開花到結穗成熟等不同階段的影像特徵,再以歐洲太空總署的SAR照片,搭配福衛五號影像進階訓練,成功把判釋正確率拉高到92.31%。
「單獨用福衛五號判釋水稻田,正確率超過90%,其實已在國際水準之上;搭配SAR之後,正確率更高。」朱子豪透露,農委會正評估利用衛星影像偵測甘籃菜等敏感作物耕作面積的可行性,尤其是全球暖化影響,天然災害更加頻繁,利用衛星偵測各種作物耕作面積與產量,除有助於掌握現況和預測未來,更可以協助農政單位做更好的產銷預測,避免供需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