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流明星之死,反轉了

這兩天,一篇報道讓魚叔五味雜陳。

《老友記》中錢德勒一角的扮演者馬修·派瑞(Matthew Perry),死因曝光。

原來馬修並非死於意外,而是被人蓄意謀利致死。

目前,相關涉事五人被起訴,其中兩人被捕。

甚至,還牽扯出一條毒品犯罪網絡。

驚人的反轉,讓人恍惚。

相信看過《老友記》的人,都難忘馬修的表演。

他飾演的錢德勒幽默、慷慨、溫柔、細膩。

是許多人心中最好的朋友和伴侶模樣。

他的突然離開,像一位老友的故去,引發全球粉絲哀悼,魚叔也難過了很久。

如今內幕被挖,很難不好奇背後真相。

魚叔搜尋了各種報道,發現這件事確實沒那麼簡單。

而且,許多巨星的神秘「消失」也都與這此事有所勾連。

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

去年10月28日,馬修·派瑞被發現溺亡在家中的浴缸裡,享年54歲。

因當時現場並未發現暴力痕跡,被警方排除他殺。

此事當時被定性爲意外,因爲馬修的屍檢報告中註明了他的主要死因:

因過量使用氯胺酮(/K粉)導致失去意識溺水死亡。

馬修的藥物成癮由來已久。

因嚴重的精神與心理問題,他常年沉湎於煙、酒、藥、毒來減少死意。

尤其是止痛藥成癮,種類繁多且服用數量驚人。

他的自傳《老友、愛人和大麻煩》裡,就提到他曾服用過各種各樣的阿片類止痛藥。

其中就包括氯胺酮,甚至還有臭名昭著的「奧施康定」。

劑量之大,令人瞠目。

作個量化對比。

《成癮劑量》中主角芬尼克斯車禍後的止痛藥量是20毫克,這也已是平常患者的兩倍用量。

而馬修的劑量達到了每天1800毫克。

這些令人上癮的止痛藥,在危害上與毒品無異。

90年代末,美國曾爆發過一次極其嚴重的危機事件,並引發了長達二十年的司法調查。

這便是「奧施康定」鎮痛藥的濫用事件。

由於生產方掩蓋了成癮率,還讓銷售人員誤導醫生和病患。

最終導致280萬病人深受其害,被稱爲美國「歷史上最致命的毒品流行」。

美劇《成癮劑量》便是由此真實事件而來。

詳細拍出了奧施康定的上癮和致死過程。

角色之一的貝琪,因背部受傷獲得了醫生給開的止痛藥。

確有奇效,但不多久就出現耐藥表現。

藥效一過就疼痛感加劇,維持現狀便得劑量翻倍。

一旦停藥,副作用也馬上就來。

昏沉、 嗜睡、頭暈,嘔吐,皮膚出現蟻走感.....

根本不可能正常生活與工作。

爲了「恢復正常」,就需要越來越多的藥量。

貝琪爲了買藥,一度走到出賣身體的地步。

但,在成癮、戒斷、復吸之間煎熬掙扎後,貝琪還是因用藥過量死去。

聯繫現實中的馬修,何其相似。

其實,馬修多年來也在努力嘗試戒除藥癮。

他在自傳中坦言:

「我有半輩子都是在這種那種治療中心或者戒癮機構中度過的」

只可惜,結果總是不如人意。

一方面,是戒癮本身極度難熬。

馬修的精神和身體狀況更容易讓一切回到原點。

另一方面,是有人不希望像馬修這樣的癮者戒毒成功。

無人嗑藥,那另一些人便無利可圖。

這次曝出的死因內幕,恰恰證實了這點。

警方追查馬修的死因,很快發現了異樣。

雖然他確有藥物成癮史,也在接受氯胺酮治療。

但如此致死劑量,顯然不可能來自正規醫療機構。

來源:紅星新聞

果不其然,追查之下,一條毒品兜售鏈條很快浮出水面。

令人唏噓的是,這些向馬修不斷販毒的,居然都是他的身邊人。

包括助理、兩個醫生、朋友介紹的中間人和他帶來的毒販。

聯邦法院的起訴書裡,詳細描述了他們導致馬修死亡的購藥計劃。

先是兩名醫生合謀,通過假處方獲取氯胺酮,高價轉賣給馬修。

曾在爲其注射並目睹馬修差點死亡後,仍爲其提供更多藥劑。

二人興奮於找到這麼「有錢的笨蛋」,利用馬修的藥癮一個月內攬入5.5萬美元。

那邊,通過中間人認識的毒販將人畜用藥混賣。

盤剝差價之後再供貨,同樣短期內大量謀利。

助理也助長馬修的毒癮。

即便多次看到他失去意識,也仍然無底線頻繁爲其注射毒品。

馬修死亡當天,不到五小時內被注射了三針氯胺酮,足夠全身麻痹。

「在派瑞去世前的四天裡,肯尼思至少給派瑞注射了27針氯胺酮」

賣藥給全球頂流明星,利益是巨大的。

過程中已經沒有人在乎馬修的死活,只想着他還能爲此掏出多少錢來。

這一切都像《成癮劑量》中販售止痛藥的資本操作。

整座城市已經因爲止痛藥的泛濫淪爲地獄。

犯罪率節節攀升,惡性事件頻發。

戒毒所裡不乏老弱婦孺。

各行各業失去生計的普通人被藥癮折磨發瘋。

無數家庭被榨乾存款,甚至奪走性命。

但與此同時,藥片劑量卻被越做越大。

10、20、40、80,甚至還要推出160毫克裝。

只因成本相差無幾,而利益直接翻番。

製藥公司的市值以驚人速度增長。

現金全款買下一幢8400萬美元的大樓連眼都不眨。

慶功宴上衆人酒杯相碰,被敲骨吸髓的底層人溺亡其中。

馬修的死因之謎被追查至此,確實因爲他的名氣。

但更重要的,是他在去世前就已試圖通過採訪和寫書向大衆披露他與成癮症鬥爭的人生。

他去世之後,遺產也被家人捐出用作戒癮產業的建設。

馬修之外,好萊塢藥物成癮問題已經不算新鮮事。

小羅伯特·唐尼、約翰尼·德普這樣的世界級影星也都有過成癮或者吸毒史。

甚至,許多巨星的死亡之謎裡也能窺見相似的痕跡。

比如,邁克爾·傑克遜。

流行音樂天王在演唱會前突然離世,消息震驚全球。

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其死因的猜測層出不窮,至今也不敢說真相大白。

但相關屍檢報告中顯示,邁克爾·傑克遜的主要死因爲急性異丙酚/丙泊酚中毒。

馬修在書中就提到,自己曾在瑞士戒癮康復中心被注射丙泊酚,以至於心臟停跳了五分鐘。

後被告知,一位瑞士醫生不希望《老友記》的演員死在他的手術檯上,爲其做了整整五分鐘的心肺復甦術。

人是救回來了,但弄斷了八根肋骨。

而爲了緩解痛苦,止痛藥的問題又來到眼前,像一場永遠擺脫不了的詛咒。

相似的,在瑪麗蓮·夢露被定性爲自殺的死亡謎團裡,也有急性巴比妥類藥物中毒的屍檢結論。

這同樣也是一種極易產生耐藥性和成癮性的鎮靜催眠藥劑。

在被無盡人禍摧殘的痛苦人生中,這些明星似乎也同樣脆弱地企圖尋找一絲不再痛苦的安寧,直到永沉夢中。

與此同時,公衆也會常常出現一種態度。

「癮君子而已,不值得同情」

聲色犬馬,似乎理所應當難有善終。

關於這點,魚叔還是想拿《成癮劑量》舉例。

劇中有一處細節,是戒毒處的管理員與主角閒聊時說到戒癮人羣的變化。

以前來這的都是爲了戒酒和戒毒,現在都是爲了戒藥。

不知不覺間,到處都是藥癮者了。

金錢面前,資本猖獗。

他們掩蓋藥物副作用,買通業內專家,進行學術造假並以此背書。

再逐一打通醫院、藥店、行業基金會,連獨立處方醫生也 沆瀣一氣。

監管部門兩頭討好,爲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倒黴的只有患者。

他們怎麼會想到,醫生爲牙痛開的一例止痛藥,竟然可以帶來毒癮呢?

而馬修的藥癮鬥爭史,其實也是美國藥物濫用的發展史。

他在書中提到,1969年自己出生時因腹絞痛哭嚎就醫,醫生就給一個月大的嬰兒開巴比妥類藥物。

父母無知無覺,甚至爲藥的神奇效果叫好,一吃下去孩子就停止哭鬧。

《成癮劑量》中「奧施康定」濫用事件的真實故事背景時間跨度也有數十年,

直到2020年,相關製藥才認罪並罰550億人民幣。

即便如此,藥企背後的財閥家族毫無影響。

他們名下還有別的國際公司,目前正換了馬甲在全球快速發展。

以萌蒂製藥(Mundipharma)的名義,積極打入拉美、亞洲、中東、非洲和其他地區。

包括中國。

更諷刺的是,當《成癮劑量》的主演邁克爾·基頓走上領獎臺。

他的家人已因濫用藥物去世。

此時再看回馬修的案子。

部分相關涉事人員已經認罪,或將面臨至少10年的監禁,或許已是最不成安慰的安慰。

但離開的人,到底也不能再相見。

每每打開他的作品,也難免一聲嘆息。

背後種種,顯然不是一句惋惜可以承載的。

全文完。

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