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搞研究 以筆爲劍戰風浪(軍人風采)

30年來,她先後主持或參與40餘項國家軍隊課題,承擔或參加30餘項重大科研任務,爲首長機關籌劃海軍建設發展部隊戰鬥力建設等提供重要決策的諮詢意見和建議,扛起了海軍軍事理論研究的一面大旗。前不久,她牽頭負責的關於海軍轉型建設、海上軍事鬥爭研究成果已進入實踐。

她就是海軍研究院研究員劉麗嬌。前不久,記者走進海軍研究院某研究所,瞭解這位海軍理論研究者的故事。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參加工作三十載,海軍裝備發展日新月異,海軍戰略理論也在不斷更新,劉麗嬌始終立足海軍發展和建設的實際需要,加強知識更新。“從事軍事理論研究,沒有水到渠成,只有水滴石穿。”劉麗嬌說,理論研究必須下足“笨功夫”。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雖身處後方,但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鬥爭中,劉麗嬌始終衝鋒在前。在我國南海主權的文獻彙編和研究中,作爲課題組成員,劉麗嬌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去僞存真、去粗取精,完成了大量論證和編纂工作,爲維護我國島礁主權和海洋權益提供歷史和法理支撐。

“平常在家裡,一接到電話,她就立刻風風火火地走了。家人聚會吃飯,她也總是遲到的那個。”在丈夫吳軍看來,“5+2”“白加黑”是劉麗嬌的工作常態晚飯夫妻倆一起散步,這是劉麗嬌日常少有的休閒時間。“她是真的熱愛這份工作,樂於承擔軍人責任。”

軍事理論研究者們長期都是幕後英雄。對此,劉麗嬌頗爲豁達,“相比於在海上乘風破浪的戰士們,我的付出實在不算什麼。”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奪取軍事競爭優勢和戰略主動權戰場上,劉麗嬌總是當仁不讓。

一次,領導通知劉麗嬌參與研究一項關於航母發展的重大課題。航母力量應該建成什麼樣,怎麼建設,如何運用?這些問題對於當時的中國海軍幾乎都是空白。“最大的難題是可供分析的資料太少。”劉麗嬌和戰友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收集文獻資料,經過日夜奮戰,超前完成了課題研究。數年間,她先後領銜3項相關的國家、軍隊課題。

那年,劉麗嬌隨遼寧編隊出海訓練。接連5天,她走遍各艙室戰位全程參加每天的交班會和重難點任務研討會,拜艦上領導、專家和骨幹爲師,最終高質量完成調研報告。

“當海軍,就要上艦遠航、戰風斗浪;搞理論,就要走進部隊、直面戰場。”談起數十年的治學感悟,劉麗嬌說,搞軍事戰略研究不能“高來高去”,既要埋首書堆提高理論素養,更得俯下身子貼近一線。

2013年、2015年,她隨“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執行“和諧使命”任務。一路上波濤洶涌,劉麗嬌頗不習慣,時常暈船。即便如此,劉麗嬌依舊克服身體不適完成多項課題研究工作。此外,她還堅持給任務官兵授課,爲官兵更深入認識海軍、瞭解海軍提供啓發。

“近些年,公衆對海洋的關注度顯著增強,但海洋知識還有待普及。”在從事科研工作的同時,劉麗嬌也致力於弘揚海軍文化,增強全民海洋意識。

近幾年,劉麗嬌先後受邀參與多部紀錄片的腳本撰寫和錄製工作。面對觀衆,她多次通過介紹“海上拼刺刀”“小艇大艦”“狹路相逢勇者勝”等事例,弘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海軍的裝備是非常落後的,但我們運用好戰略和戰術,實現了突破海上封鎖、維護海上交通線、維護國家海洋安全等任務,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劉麗嬌表示,今天我們更需要傳承這種精神,激發鬥志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