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體驗:原生情調 貴州苗村侗寨

本站旅遊獨家稿件,圖文作者:喜琳。

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並保留圖片水印。

達人簡介:喜琳。本站旅遊名博。80後自由撰稿人。 愛生活,愛做夢,愛旅行,愛用圖片和文字記錄行走中的點滴故事。

微信公衆帳號:hello_xlynn

山麓上的苗寨

郎德上寨是一個苗族村寨,位於黔東南雷山縣雷公山麓,這裡距凱裡市區29公里,距雷山縣政府7公里,依山傍水,四面青山環抱。早在500多年前這裡就成爲苗家兒女的聚居之地,全寨現有100多戶,500多人,全部是苗族同胞。苗族以宗族或聚族而居,苗族村寨隱現於山林之間,在貴州,有着“高山苗”、“苗家住山頭”的民諺,而郎德上寨村民則說:“魚住灘,人住灣”。

相傳早年郎德上寨的苗族先民,爲了躲避外族和敵人的侵擾,最初住在寨後山樑上,隨着苗族人口日益增多,社會治安逐漸好轉,在元末明初時期,住在高山上的苗族村民才慢慢搬遷到山麓地帶。在山麓安家,既便於下田幹活,又便於上山種地,還能確保住房不被水衝。

沿着羣山之中的一條小石板路走近郎德上寨,一片片平整的稻田最先映入眼簾,寨前水流清澈的巴拉河緩緩流淌,上寨的木質吊腳民居倚山順勢而建,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古舊斑駁的木板牆,青瓦層疊的屋頂,演繹着苗寨建築飽經歲月洗滌的古樸風情。

功能獨特的山寨門

郎德上寨有東門、中門和西門三座寨門,是出入寨子的必經之處。古寨的寨門,形如“牌樓”,狀如“涼亭”,雖然造型各異,但都是木質結構,無門板,上蓋小青瓦,且門樓內安有“美人靠”。

郎德寨門,是村民迎來送往,與客人唱攔路歌,向客人敬攔路酒的地方。攔路酒從公路邊的石板臺階一直到山坡上的寨門,短短一段路設有12道攔路酒。身着盛裝的苗族村民,提壺端杯,輪番向客人敬酒,最後一道寨門攔路酒更是把土碗改用牛角杯。喝“寨門攔路酒”時,有經驗的客人,絕不伸手接牛角,否則,主人一鬆手,客人得將“牛角酒”喝完才能進寨。

寨門不僅是村民迎來送往的公共活動場所,在某種意義上,也有“護寨”功能。每年冬季“掃火星”,村民於寨門外用茅草扎個草標,插在地上,示意“不能進寨”,以爲如此,災星出得去,進不來,有利於防火。逢年過節祭祖時,需將祭品端到寨門外,孤魂野鬼才能享用。在村民心中,寨子內外之間,有道明顯的防線,就是“寨門”。

吊腳樓與“美人靠”

古寨的民居建築,幾乎是清一色的穿鬥式木結構吊腳樓。吊腳樓的外部造型,大多爲四榀三間,上下三層,底層進深很淺,只能圈養牲口。二層半虛半實,即所謂的“半邊樓”。二層一般三面帶廊,從長廊進入堂屋,這裡是全家日常生活起居之地。樓空部位,上鋪樓板,與實地平。此外,還有三開間帶一耳房,三開間帶一迭落、三開間帶兩迭落、四開間吊腳樓、五開間帶兩耳房等多種戶型。

在吊腳樓堂屋外廊上通常會裝有被稱作“美人靠”的長條靠椅。由於苗寨多在山麓間,其住房也多是背山面水而立,斜倚在“美人靠”上,可以欣賞到遠處綠水青山的美景。“美人靠”兩端檐柱上,掛有鏡子,堪稱苗族婦女開放式的“梳妝檯”。女人們常愛坐在明亮的“美人靠”上做針線,是苗嶺山區特有景緻。

吊腳樓屋面多爲歇山頂,也有少數懸山頂,唯獨楊大六故居爲廡殿頂。楊大六被稱作“平楊王”,是清代領導貴州苗民起義的首領,從清咸豐年到同治十一年,曾率義軍反清征戰18年,後終失敗。楊大六率衆在郎德上寨修建的圍牆、戰壕等遺蹟已被參天大樹所覆蓋,而位於寨內西南隅的楊大六故居依然完好保留,成爲村民緬懷之地。

銅鼓坪上的苗家歌舞

穿過青石鵝卵石鋪成的狹長小道,來到寨中一片面積較大的平地場子用青褐色鵝卵石拼貼成古代銅鼓上太陽紋的圖案,共砌有十二道光芒,朝着十二個方向延伸,這是寨中節日聚會或重要活動的場所,被稱作“銅鼓坪”。2008年,郎德上寨成爲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貴州凱里站的傳遞出發地點,古寨裡的銅鼓坪,就是當年舉行點火傳遞儀式的會場。

苗族自古視銅鼓爲神器,每當祭祀祖先、神靈時有敲擊銅鼓作舞的傳統。隨着歷史的發展,不少祭祀性的舞蹈慢慢轉化爲民間的儀式性或自娛性舞蹈。而且在少有平地的苗寨中,爲給舉行集會提供方便,人們會選擇恰當的地方修整出一塊平地,以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用鵝卵石或青石按照銅鼓鼓面的太陽紋圖案拼合成銅鼓坪。

身穿盛裝的苗家男女匯聚在銅鼓坪,準備着銅鼓舞、蘆笙舞的表演。郎德上寨苗族的服飾以長裙爲特徵,又被稱爲“長裙苗”。苗家女身穿藍布上衣,衣邊及背上繡着龍、虎、羊、魚等動物圖案。下着青色家機布長縐裙,外罩二十四條紅底繡有花、鳥、蟲、龍、鳳圖案的花飄帶,花飄帶隨着她們的舞動在空中畫出優美的弧線,格外好看。身上還佩戴着銀冠、銀簪、銀手鐲、銀鎖、耳環、戒指各種銀飾,輕輕一動,銀子互相摩擦碰撞,嘩啦啦地響成一片。

表演先是苗家女們的舞蹈,她們和着鼓聲,環繞着場子中央的銅鼓舞動起來,眩目的彩色裙襬飛舞着,細碎的銀飾的撞擊聲變得更有韻律和節奏感。接下來,男人們手捧蘆笙登場,他們身穿藍布上衣和藍布長裙,在蘆笙聲中,圍着銅鼓繞圈舞蹈,他們的動作簡單而穩健,長短不同的蘆笙發出高低起伏的聲音,上演着旋律古樸悠揚的蘆笙合奏。

千年護寨樹

苗族先民信奉自然,崇拜樹木。苗寨周圍一般都生長着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樹,這些古樹稱爲“風水樹”或“護寨樹”,主要有楓樹、青松、杉木香樟、楠木、銀杏等,寨旁古樹參天,整個寨子被隱藏在密林之中。

郎德上寨自元末明初建寨以來,村民即有着傳統的護樹意識,進入寨中,一棵棵古樹映入眼簾,粗壯挺拔,直插雲霄。郎德上寨的護寨樹不僅僅是一棵棵,一窩窩,而且是一坡坡。在郎德上寨,凡被視爲護寨樹的所有樹木,一概不能砍伐,即便枯枝敗葉,也不能揹回家燒。在護寨樹下,不能說粗話,如有哪位幼童無意犯忌,家長必以酒、魚等來“祭樹”,爲其“贖罪”。

苗民特別崇拜的是楓木,他們認爲天地萬物起源於楓木。在《苗族古歌》裡面有記載,苗族始祖蝴蝶媽媽在楓樹裡生出來的。在苗族人心目中,最高的神是生命始祖楓樹和蝴蝶媽媽。因此在苗寨的村頭寨尾,到處可見高大的古楓樹,苗民房屋供奉祖先牌位處的樑柱,一定要用楓木建造,就是這種族源神話在居住建築上的反映。

周邊古建築&交通指南

推薦雷山縣苗寨遊覽線路:

郎德上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苗寨超短裙新橋苗寨——蘆笙舞的故鄉南猛苗寨——銀飾藝術之鄉麻料、控拜、烏高苗寨——銅鼓舞的發源地掌坳苗寨

苗寨景觀: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雷山縣東北部,距雷山縣城36公里,距凱裡市19公里,共有1300多戶,5400多人,是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歷史悠久,有2000多年建寨歷史,是苗族第三次大遷徙的主要集結地,素有“苗都”和“千戶苗寨天下西江”的美譽,被譽爲“中國苗族文化藝術天然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氣勢磅礴的吊腳樓建築羣是中國幹欄民居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國建築文化的瑰寶。銀飾種類繁多,造型古樸別緻,紋理細密。西江的古歌、飛歌、情歌、木鼓舞、銅鼓舞和蘆笙舞構成西江歌舞的海洋。

新橋苗寨

新橋苗寨最大的特色就是婦女的裙子短得出奇,被稱爲“超短裙苗”。裙子長度普通只有15至25公分,用靛青布摺疊做成。平時一般穿一兩條,節日盛裝則穿上三四條,裙外罩花圍腰,另穿小庫腳長褲或打綁腿。上裝穿繡花衣或對襟衣,腰間前後分別繫上寬15公分,長2米的花彩帶。並垂八根花帶於身後,如錦雞羽毛。髮式類似“古仕女髻”,聳於頭頂,簪大木梳,戴銀冠,冠上有花鳥龍鳳,冠下系一圈齊眉的銀鈴、銀鏈,別具風韻。

新橋的蘆笙舞獨具一格,蘆笙舞曲調有卜餘種調門,舞步旋轉和彎曲的動作幅度大,節奏輕快,花帶飄逸,銀飾閃爍。苗族“錦雞舞”的創意即源於此。新橋苗寨還有別具一格的水上糧倉。爲了防火、防老鼠和防螞蟻,保護糧食,新橋把糧倉都建在寨中的水塘上,一家一戶一座糧倉。

南猛苗寨

南猛苗寨距雷山縣城13千米,屬郎德鎮,全村140戶720人,均爲苗族。南猛村由上、中、下三寨組成,房屋依山而建,這些傳統樣式的吊腳木樓,在叢叢翠竹點綴和高大古楓、杉木、香樟的映襯下,顯得環境清幽,古樸典雅。寨中有一長方形蘆笙堂,爲老一輩蘆笙手向新一代傳授蘆笙吹奏法、跳法及節日蘆笙盛會的專用場所。

南猛苗民能歌善舞,酷愛蘆笙吹奏藝術,尤擅高難度的蘆笙舞蹈。在這“蘆笙之鄉”,小孩從十一二歲就學吹蘆笙,老年直到六七十歲仍然喜歡蘆笙,每年農曆6月“吃新節”開始,到農曆10月過“苗年”節期間,村子的上空幾乎天天迴盪着悠揚委婉的蘆笙曲調,這裡以蘆笙吹奏的曲調最豐富,吹奏法最多而聞名,是一個女子也能吹笙狂舞的村莊。

掌坳苗寨

掌坳在苗語中意爲“生長八月竹的地方”。掌坳村位於雷山縣城南往榕江方向的7公里處,背靠青山坳,以銅鼓和銅鼓舞聞名於世,這裡是銅鼓舞的發源地,面臨巴拉河。寨子住地斜平,塊狀聚落。全村176戶人家,四個村民組,668人,全爲吳姓苗族。

掌坳苗寨每年過苗年和吃新節時,都要跳銅鼓舞。村裡專開闢兩個鼓場,每個場地可容觀衆二千餘人觀賞銅鼓舞。掌坳銅鼓舞在雷公山區所有的銅鼓舞中,可謂獨樹一幟。它的鼓點複雜多變,聲音粗獷激越,舞步奔放雄渾而熱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深沉而穩健。動作隨着鼓點,多方向跳躍旋轉交錯組合,其幅度之大,難度之高,實爲民間舞蹈中少見。

交通指南:

從貴陽搭乘公交或者火車先前往凱里,到達凱里後,從凱里長途汽車站城坐前往雷山方向的車,在朗德下寨路口下車;也可在凱裡市租車前往。

點擊圖片下載苗村侗寨攝影攻略

>>>>更多中國古建築攝影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