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一戰中 含金量最高的謀略

位於安徽合肥的三國曆史文化館中,一艘微縮仿製「赤壁之戰」中的戰船。(新華社)

赤壁戰前,孫權要三次下決心,這是第一次。諸葛亮無論如何巧舌如簧,都不過是外人而已。此時,另一個「外人」──曹操寄來的書信,已經擺在了孫權案頭

在別人看來,包括曹操自己都覺得,這些計劃順理成章、天衣無縫。但是有個人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在衆人之先,看到了危機所在,忍不住出來勸諫。此人正是賈詡

賈詡以前是張繡的謀士,更早是涼州軍的成員。曹操的幕府儘管成分複雜,但具有涼州軍背景的,仍是絕無僅有。因此賈詡非常慎重,從來不主動開口。一篇《三國志.賈詡傳》,主動獻策的,僅此一次。以賈詡的冷靜持重,居然主動獻計,也許是面對赤壁之戰這樣大的舞臺,即便是賈詡也難免熱血賁張一下吧。

賈詡一貫表情木然,泥塑木雕一般坐着。現在居然主動站出來,令曹操也感到大跌眼鏡。只見賈詡背書一般木木地說:「明公昔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播,軍勢既大;如果能先緩一緩,以劉表荊州舊有的底子進行整頓,紮實地搞好安撫工作,那麼不必興師動衆,就可以讓孫權拱手來降了。」

曹操不以爲然。

賈詡見曹操不以爲然,也不堅持己見,默默地坐回了自己的位置,重新變成了泥塑木雕。

不獨曹操不以爲然,幾百年後的裴松之給《三國志.賈詡傳》作注的時候一樣不以爲然,還跳出來大肆批評:「當時西北馬超韓遂的後顧之憂,荊州士民也只服劉備和孫權。這時候不趁大好形勢立馬拿下江東,更待何時?後來之所以赤壁戰敗,主要是天數。總之賈詡這個獻計是錯的!」不可否認,裴松之對賈詡很有成見。他在該傳的末尾再次跳出來指責賈詡不配和荀彧、荀攸合傳。其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裴松之的時代是講究門第的時代,而賈詡出身寒族,在他眼裡自然不配跟貴爲世族領袖的二荀合傳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實際上,賈詡這個謀略是赤壁一戰中曹操智囊團提出的含金量最高的謀略。

第一,曹操一下子吃下荊州這麼大的地盤,必須花時間慢慢消化。強嚥不行,必須靠「養」。

第二,曹操要和孫權作戰,必須靠水軍;曹操自己的水軍不行,必須靠原屬劉表的荊襄水師。荊州新破,荊襄水師的戰鬥力和忠誠度都無法保證,必須靠「養」。

第三,曹操軍隊新到南方,水土不服難免發生疾病甚至可怕的瘟疫。仍然必須靠「養」。

第四,曹操坐守荊州,而不主動出擊,就可以逼孫劉被動出擊,「致人而不致於人」,以逸待勞。

第五,曹操坐鎮荊州,劉備就沒有立足之地,也阻斷入川的去路;劉備沒有實力,孫權自然孤掌難鳴。至於西北的馬超、韓遂,完全是觀望之徒、烏合之衆,曹操不去收拾他們,他們絕對不敢主動跳出來沒事找抽。

這實在是一個王翦滅楚的翻版計謀。可惜計謀至此化境,知音難覓。即便曹操也難以覷破其中精妙。他目前只能採納程昱這個級別的計謀。所以很自然的,曹操收編了荊州水師,統領大軍南下。同時任此前監督張遼、樂進、于禁三軍的趙儼爲章陵太守,監督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從北方南下,施加壓力。

同時,曹操以他特有的慷慨蒼涼的文筆,寫了一封簡短的書信,派人寄去江東。這封書信文辭雖簡,其中透出的震懾力卻堪當百萬之師,險些嚇得孫權束手待斃、江東文武不戰而降。如果不是有諸葛亮、魯肅、周瑜這三個年輕人的話。

諸葛亮的處子秀

孫權已經移鎮揚州境內長江沿線離荊州最近的柴桑,擺出積極的態勢。諸葛亮在魯肅的引領下來到柴桑,見到了孫權。孫權今年二十七歲,比諸葛亮小一歲,方臉大口,目有精光,鬍鬚略帶紫色光澤。

孫權初領江東,此時雖已經歷幾次小小的考驗,但他所對付的敵人,不過是李術這樣的平庸之輩、山越這樣的少數民族。最強大的敵人不過是黃祖,尚且幾次三番、費盡心力,才啃下這塊硬骨頭。現在面對曹操這樣傳說中的對手,孫權實在沒有堅定的戰心

孫權爲人,與父兄有很大不同。孫堅、孫策,都是輕於犯險的輕狡之徒,所以都短命而死。孫權平時打獵,也喜歡冒險親自射虎。但是他性格非常謹慎,瞻前顧後,計出萬全。孫策說:打仗,你不如我;守成,我不如你。漢朝一個使者出使江東,看過孫家幾個兄弟後說:令兄弟個個是英雄好漢,但是大多短壽;唯有老二孫仲謀,骨骼清奇,是長壽之相。守成也好,長壽也罷,都是性格使然。孫權現在打赤壁之戰,未來打荊州之戰、夷陵之戰,都以謹慎取得最後的勝利。三家逐鹿的三大戰役,孫權均取勝,絕非偶然。

現在,諸葛亮就面對這樣一個孫權。諸葛亮深知,勸孫權打,只會激發他性格中謹慎的一面;不如勸孫權不打,反而可以激發他性格中冒險、狂熱的基因。所以諸葛亮開口就說:「當年天下大亂,孫將軍坐領江東,我家主公起兵漢南,都是趁一時的風雲際會。如今曹操剿滅羣雄,破荊州,威震天下。勸孫將軍量力而行,能打就打,不能打幹脆投降。」

孫權一聽,心感疑慮:你爲劉備,必定勸我當砲灰抗曹,如今勸我投降,卻是何故?遂問:「那劉備爲何不降?」

諸葛亮正色道:「楚漢間的田橫,不過一介武夫,尚且懂得守義不辱的道理。何況我主公王室之胄,英才蓋世,天下仰慕。若抗曹不成,此乃天意,安能屈居人下?」

孫權蝸居江東數十載,所聽都是圖霸之言,初聞大義,作色勃然:「我不能以吳越之地、十萬之衆受制於人!我意已決!」慷慨豪邁之後,孫權冷靜下來,又問:「劉備新敗,有什麼資本與我合作?」

諸葛亮說:「我主公雖敗,倖存戰士及關羽水軍尚有精甲萬人,劉琦的江夏兵也有萬人。我軍雖少,曹軍卻有必敗之勢者三:曹操一日一夜急行軍追殺我軍,已是強弩之末,此其一;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此其二;曹操新收編的荊州軍,人心未定,此其三。孫將軍如果能派猛將率數萬人與劉將軍合作,一定能打敗曹操,鼎足三分。」

孫權聽了,點點頭。赤壁戰前,孫權要三次下決心,這是第一次。諸葛亮無論如何巧舌如簧,都不過是外人而已。此時,另一個「外人」──曹操寄來的書信,已經擺在了孫權案頭。

周郎雄姿英發

曹操的文筆真是好,我沒有能力翻譯出其中的神味,謹恭錄原文如下:「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輕描淡寫之中,霸氣沛然莫之能御。

孫權一言不發,把信遞給羣臣。所有人都被嚇傻了。先是死一般的靜默,隨後炸開了鍋。託孤老臣張昭力勸孫權投降。(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