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區:培育生物醫藥新高地(高新區看創新③)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外景。  成都高新區供圖

成都先導藥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員實驗室工作。  成都高新區供圖

生物醫藥國際平行實驗室一角。  成都高新區供圖

近年來,生物醫藥產業全國各地異軍突起,備受矚目。在全國的生物醫藥版圖中,地處西部的成都高新區不可小覷。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全國生物醫藥園區綜合競爭力排名中,成都高新區位列第三。今年1―9月,生物產業規上工業實現產值近200億元,同比增長約13%,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成都高新區的生物醫藥產業緣何發展如此快速?請看記者的實地採訪。

完善鏈條

需求導向,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石怡沒想到,纔不到兩年,公司就有這麼大的變化。石怡是成都貝施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施美”)的總經理助理,該公司是專注口腔醫療產品研發的創業公司。

2017年9月,經過兩年申請、篩選及專家答辯後,貝施美成功入駐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以下簡稱“生物城”)。雖然享受到了生物城的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但當時石怡對公司未來的發展還有不少顧慮。“我們準備入駐時,周邊還是一片荒地。看不到規劃圖紙,連企業在哪兒安家都不知道。”

如今,三年過去了,貝施美團隊從最初20多人發展壯大到150多人。“兩年前,公司基本不用銷售員,現在一批銷售員在全國跑。今年上半年,雖然公司受到疫情影響,但目前兩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明年還要擴產、研發新品。”石怡興奮地說。

石怡的信心,很大部分來自生物城越來越好的產業微生態。

醫療器械研發企業非常看重新產品的上市速度。2019年,貝施美研發的牙科種植體籌備開展臨牀試驗。此前,公司從未開展過這類試驗,僅找研究機構和篩選臨牀試驗的研究者這兩項工作,花了半年多時間還沒個結果。

2018年,成都高新區成立了中西部首個省GCP(藥物臨牀試驗質量管理規範)聯盟。該聯盟聚集了四川省40餘家三甲醫院臨牀資源,旨在解決藥物研發中臨牀試驗資源短缺的難題。受益於此,貝施美的臨牀研究進程大大提速

“現在,這款產品有望在明年下半年就能拿到Ⅲ類醫療器械批件。”石怡說。

梳理需求,補齊研發鏈條,是成都高新區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舉措。由於成都沒有臨牀前藥效評價基地,企業需帶着產品、千里迢迢飛到上海等地評估藥效。現在生物城裡,臨牀前藥物有效性評價平臺正在加緊建設

“未來,從靶點篩選、藥物發現到安全性評價、有效性評價再到臨牀試驗、中試放大等研發環節,高新區內都將會有服務平臺。”成都高新區生物產業發展局副局長鄧暉說,“我們的目標是營造出良好的創新微生態。”

解決痛點

超前佈局,搭建公共服務平臺

在生物城見到鄒強時,他正在生物醫藥國際平行實驗室(以下簡稱“平行實驗室”)和團隊討論方案。這位成都醫學院的教授正在着手開發一種治療白血病的生物藥,該候選藥物上市後有望大幅降低患者治療費用。

鄒強介紹說,該候選藥物開展臨牀試驗需要用到CAR―T細胞生產線。要搭建這樣一條生產線,單固定資產投入就要近3000萬,這對於初創公司來說負擔不小。

正在鄒強爲此發愁時,平行實驗室伸出了援手。

由成都高新區聯合四川大學建設的平行實驗室,面向國際前沿的生物治療技術,建立了包括幹細胞、細胞疫苗、CAR―T細胞、mRNA細胞等7大技術平臺,擁有15條生產線,並對外開放共享。鄒強在這裡完成一個批次實驗,14天只花了5萬元。

生物城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生物醫藥研發不確定性較大,平行實驗室的建成解決了臨牀前到臨牀Ⅱ期階段的研發痛點,鼓勵企業做源頭創新。

“CAR―T細胞生產線運行14天,成本測算是4.9萬元。我們不爲了賺錢,而是做公共服務。”這位負責人說。

記者在平行實驗室看到,技術人員正在緊張調試各條生產線。據介紹,平行實驗室年底將全面投入運行,如今前來諮詢、申請使用生產線的公司絡繹不絕。未來,該實驗室有望服務100個生物醫藥創新團隊。

在成都先導藥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先導”)的冷凍實驗室裡,戴手套的研發人員打開一個冷庫,從試劑盒中拿出一根小試管。這根試管裡,有幾百萬種到上億種小分子化合物

據成都先導負責人介紹,新藥研發週期長、投入大,一個重要原因是需要化合物庫做前期藥物篩選。傳統藥物篩選方法將化合物一個個比對,完成一次篩選就得花幾個月。瞄準這一痛點,成都先導建立了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種子庫”平臺――DNA編碼化合物庫,爲新藥研發提供“種子”。新的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大幅縮短了技術平臺建立時間,顯著降低了篩選成本。

目前成都先導的“種子庫”中的化合物超過5000億種,不久有望達到萬億種規模。與此同時,成都先導還挺進新藥研發,他們研發的一款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候選藥物,已經進入Ⅰ期臨牀試驗。

2018年,生物城啓動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示範項目。如今,這裡培育創新策源地的努力正開花結果。鄧暉介紹,截至目前,生物城在研新藥品種72個,在研一類新藥28個,進入臨牀試驗的新藥18個。

激活金融:

保險基金齊發力,爲企業創新注入源頭活水

2018年,成都海創藥業有限公司治療前列腺癌的一類新藥HC―1119啓動Ⅲ期臨牀試驗。該試驗需要在全球多地進行,不僅投入大,而且有一定風險。如何才能保障臨牀試驗順利進行?公司董事長陳元偉一度爲此憂心忡忡。

“多虧了‘保險超市’,解了我的燃眉之急。”陳元偉說,他爲HC―1119投保了藥物臨牀試驗責任險,直接撬動了商業保險保額超1.3億元。

陳元偉說的“保險超市”,是成都高新區支持生物醫藥創新的首創舉措。有了“保險超市”,不出高新區,企業就可以購買到在境外開展臨牀試驗、在境外實施物流運輸所需要的保險產品

“新藥研發風險高,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意外都可能拖累企業。這項保險產品可以說爲企業研發兜了底。”鄧暉說,“目前,通過125萬元政策補貼,成都高新區生物醫藥企業撬動的商業保險保額超過3億元。”

生物醫藥創新,離不開全生命週期、多元化、多層次的投融資服務體系。爲此,主要針對早期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成都高新區在全國首創了BIO品種貸。此外,成都高新區還發起設立了多個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其中首支生物醫藥細分領域體外診斷基金不久前宣告成立。

供應鏈對生物醫藥產業舉足輕重。如今,成都高新區依託蓉歐快鐵等打造全球供應鏈,既增加了在國際生物醫藥供應節點的分量,也拉近了生物城與世界的距離。

如今,生物城名片在生物醫藥行業聲名鵲起。“在美國波士頓、德國法蘭克福,我跟當地研究者聊天,他們都知道中國西部有個BIO―TOWN(生物城)。”一位生物城的創業者對記者說。

兩年前,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與合夥人創辦的公司――非同生物落戶生物城。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科恩伯格教授看中的是這裡的創業環境,以及對生物醫藥行業的長遠規劃。

爲營造更適宜的創新創業環境,生物城內的國際醫院正在建設,一座涵蓋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國際學校也即將落成,風景宜人的永安湖森林公園已開門迎客……這塊面積44平方公里、承載生物醫藥產業的熱土,更顯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