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新理念新科技 箭扣長城修繕"裸妝"示人
中新網北京6月14日電 (記者 應妮)作爲中國最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長城到底該如何修?近些年,關於長城的修復並非沒有爭議。
即將於今年6月底完工北京箭扣段長城二期修繕工程,是中國官方推介的示範點,有着很強的借鑑意義。
箭扣長城修繕前後對比圖。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供圖
箭扣段長城位於京郊懷柔區,因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近8000米的城牆在燕山峭壁上跌宕蜿蜒,是明代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從“鷹飛倒仰”到“北京結”全長744米,則是箭扣長城中最險的一段,也正因地勢險峻,不好維護,近年來倒塌現象隨處可見。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日前推出的箭扣長城工作報告,爲公衆揭示了長城修繕的新理念、新科技。“對基金會來說,箭扣二期也是嘗試藉助現代技術進行修繕的第一個探索性項目。”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說,作爲一項複雜的遺產修繕工程,要求既不破壞遺蹟,又能復現原貌特徵。
箭扣長城修繕前後對比圖。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供圖
通過招投標,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確定了項目的設計方、施工方以及監理方。而此次最大不同則是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合作,引入新式文保理念,並嘗試引入了考古清理和數字化記錄。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張劍葳介紹,此次採用了航拍無人機、傾斜攝影建模、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技術手段。施工現場以五米爲單位,設置考古清理分區,輔助工人清理施工,也爲無人機數字化記錄提供座標。數字化記錄的重點,是運用無人機傾斜攝影和地面全景拍照技術,對文物進行掃描重建。
工作人員前後四次登上長城,對箭扣二期的152號敵樓進行數字化記錄。此前傳統勘測手段都是依靠尺子量和目測,而無人機三天能完成以前一個月的工作量。藉助無人機快速採集的上千張高精度長城圖像,再用計算機將這些圖像拼接在一起,從而構建起高精度的長城三維模型,科技人員通過三維模型能直觀檢測出箭扣長城的破損及結構缺陷,“相當於照了個CT,這些數據可以提供給各方使用,不同研究背景的人能從這一數據中得到不同的信息”,張劍葳說。
關於長城修繕最終呈現的效果,一方面有着三年前遼寧小河口長城被“抹平”式修復引起的輿論譁然,另一方面也有些地方爲促進旅遊迎合大衆,不遺餘力進行盲目復原式的操作。而箭扣長城的修繕則是本着“修舊如舊”原則,“修完了之後呈現的效果就跟沒修一樣”,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打趣道,就像現在女士們化妝說的“裸妝”。
記者日前在修繕現場看到,已修繕完畢的部分並沒有呈現出齊整方正的感覺,邊牆的殘缺、地面的坑窪依然可見,即使修繕所用磚石也是按照古法定製的長城磚。
作爲施工單位總工程師,63歲的程永茂告訴記者,箭扣長城受到損壞的最大問題是由於排水不暢導致的凍融,冬季結冰夏季消融,年復一年就會造成坍塌。而現在所有的干預就是解決其病竈病害,只要解決了排水問題並進行加固,其餘的工作就是適當修補一下,這被形容爲箭扣長城做“微創”手術。
事實上,關於“修舊如舊”的“舊”,到底是恢復到剛建成時的“舊模樣”,還是保持現狀的“舊模樣”,這一理念也曾有過爭議。2019年1月,中國政府正式出臺的《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提出了“預防爲主,原狀保護”原則,則爲“修舊如舊”統一了思路。《規劃》明確指出:不得重建或借保護名義“新建”長城,真實、完整地保存長城承載的各類歷史信息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
宋新潮解釋,“今天所講的舊,就是現狀的舊,盡少對本體進行干預,不去進行大拆大建”。他說,就長城而言,各時代長城能保存至今,是千百年來自然和人爲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自然侵蝕和災害、戰爭以及人爲破壞等,逐漸形成今天以遺址爲主的狀態。“保護文物,核心是保護一種記憶。所以今天的‘修舊如舊’,就是儘量保存不同歷史時期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