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一天半屍檢報告出爐 只有穿刺研究「搶首發文獻」
▲有醫師搶先做病理穿刺,陸屍檢報告提前出爐。(圖/翻攝 百度)
爲了找出新冠肺炎(COVID-19)致命真相,武漢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教授劉良教授16日帶領團隊,完成兩例捐贈大體的病理切片,宣稱報告最快10天出爐,找出病毒致死原因。不到兩天時間,國際知名醫學期刊登出病毒最新病理報告,發表者是大陸中科院院王福生教授。根據媒體報導,在劉良做大體解剖前,他搶先依照法規下先行採樣,不過「「只有穿刺病理報告,僅供參考。」
▲國際著名醫學學術期刊《柳葉刀呼吸醫學》17日線上發表新冠肺炎患者病理報告。(圖/翻攝 今日頭條)
大陸第一、二例新冠肺炎大體解剖剛完成,病理還在研究,時隔不到48小時,國際著名醫學學術期刊《柳葉刀呼吸醫學》(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17日線上發表新冠肺炎患者病理報告《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相關的COVID-19的病理學發現》(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COVID-19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根據媒體指出,發佈研究的人是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國家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
法醫教授劉良做過第一例解剖之前,完全沒有任何醫生做病理解剖,外界疑惑這篇報告的研究依據從何而來?發表者王福生醫生澄清,「有確保研究符合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法規和赫爾辛基宣言的同時,爲了有助於瞭解COVID-19的發病機理,並改善針對該疾病的臨牀策略,採取了對屍體樣本進行穿刺的方式」,取得一位死於重症新冠肺炎感染的患者微量肺、肝和心臟組織。
▲該研究建議,重症患者及時考慮,適當地使用皮質類固醇和呼吸機支援,防止急性呼吸窘迫症發展。(圖/翻攝 百度)
根據瞭解,被穿刺的是一位50歲的男性患者。該研究報告發現COVID-19病毒的病理特徵,非常類似於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冠狀病毒感染的症狀。心臟組織沒有其他實質性損害表明,SARS-CoV-2感染可能不會直接損害心臟。淋巴細胞減少症是COVID-19患者的常見特徵,這很有可能是與疾病嚴重程度和死亡率的關鍵因素。
該研究也認爲,儘管一般不建議將糖皮質激素治療用於SARS-CoV-2肺炎,但根據這份的肺水腫和透明膜形成的病理髮現,研究者認爲,對於重症患者,應考慮及時,適當地使用皮質類固醇和呼吸機支援,以防止急性呼吸窘迫症的發展。由於目前只有一例,後續仍然需要更多證據支援。
▲劉良團隊病的大體解剖病理報告大約26日後出爐。(圖/翻攝 我們《解急呼叫》)
復旦大學法醫學系陳龍教授也表示,「臨牀穿刺的病理結果,肯定沒有手術切除下來的病理結果更加可靠。」活檢或死後穿刺取材較盲目,獲取的檢材大約半粒米大小,常有擠壓風險。相較有法醫完整的屍體解剖,容易取到器官病變組織,可以有1平方釐米大小,利於仔細觀察各個器官、組織及細胞有無病變,查明各器官病變之間的關係,確定死亡原因。因此,穿刺和解剖對疾病的診斷價值和臨牀指導意義大不同。
原論文也表示,之前礙於法規無法屍檢或活檢,因此尚未報告病理學的前提下,才做不得已之舉。目前,劉良團隊的屍檢病理報告還在研究,預計26日後出爐。該論文者搶先曝光自己的研究報告,因爲只有病理穿刺,並非病理解剖,醫界認定不能代表全面性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