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人民幣走貶 TRF、DKO如何解套?
文/周思含
隨着人民幣走貶,衍生性金融商品如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及新興的DKO(歐式觸及出場遠期合約)風險再度佔據新聞版面,金融圈甚至傳出國內銀行潛在風險高達2000億元。
TRF具有高槓杆倍數,客戶如果押對匯率方向,獲利就是「本金×匯差」;若押錯方向,投資人虧損就是「本金×匯差×槓桿倍數」,臺灣的槓桿倍數通常定爲兩倍。
DKO也是屬於高槓杆倍數的匯率選擇權,客戶和銀行買一個選擇權、賣一個選擇權,押注一段期間內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走勢。此外,DKO會擬訂一個出場價匯率,一旦觸及此價位便可出場、終止合約,因此風險上來說比TRF略小些。
TRF本爲避險需求而生
臺新投顧全球策略研究部門主管李政剛指出,買進人民幣TRF的客戶,多爲在中國設廠的臺商或企業法人作爲避險用途,他們用人民幣支出在中國的人事、水電等營運成本,出口貨款則收取美元,當然就要適度避險。
也就是說,當企業承作升值方向的人民幣TRF,在人民幣升值時,儘管美元貨款換成人民幣變少,至少可從TRF操作利益獲得補償。過去在人民幣只升不貶的年代,多數人從中賺到不少甜頭,自然更積極投入,銀行業因此獲利。
在臺灣經營小家電銷售的郭先生,終於在1月7日結束了爲期2年的TRF契約,這份契約讓他損失將近1300萬元,他控訴,他不但沒有人民幣避險需求,銀行甚至爲了衝高TMU(金融商品行銷)業績,讓沒有專業執照的人員銷售TRF,且商品合約也不盡合理。不過他也慶幸,「我算是賠得少的,有位朋友賠了上億元,根本無力繳款,只能和銀行協商分期償還。」
像這樣的投資人不在少數。然而這波人民幣匯率走貶,竟讓銀行的潛在風險高達2000億元,這樣的數字到底有多驚人?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出席新春記者會時曾提及,一五年整體金融業獲利可望創新高,衝上5450億元,如此相比之下,確實有些駭人。
對於這樣的傳聞,金管會銀行局澄清,「2000億元指的是全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存出保證金,」銀行局主任秘書莊琇媛表示,存出保證金多數是屬於遠期外匯、外幣NDF等商品,TRF、DKO這類複雜的高風險性金融商品則佔不到1000億元,「而且這類損失無上限的TRF舊約,預計在這2個月內就會到期。」
高風險舊約 兩個月內到期
至於銀行業會不會受到這波人民幣貶值而引爆的TRF地雷潮,出現巨幅虧損?莊琇媛強調,金管會自一三年起便密切注意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狀況,也縮限其交易內容,新承作的TRF明顯冷清許多。據統計,銀行承作的TRF等衍生性金融商品,其名目本金從一四年五月的高峰1600億元,降至一五年底1100億元。因此,就算這波TRF的虧損更甚去年8月股災,也都還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再者,客戶本身的違約率沒有這麼高,對銀行來說不會有即刻性的損失…(本文截自財訊494期,詳全文)
相關報導人民幣續貶 TRF風暴潛在損失估2000億元 外匯龍頭兆豐銀「零追繳」貨幣戰爭再起? 宋鴻兵:人民幣將與美元脫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