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食品抽驗「拖1個月」 他喊冤:不是機器按了就有結果
▲食品檢驗流程複雜,不是機器按一下就有結果。(圖/食藥署提供)
食藥署針對國外進口食品設下兩道防線,前端邊境查驗人員負責覈對資料,後端的研檢人員則負責用科學方式,將違規食品阻絕於關外。不過有民衆質疑,爲何公佈的都是「一個月前」的資料?對此,食藥署研檢組科長廖家鼎喊冤,食品依屬性不同,檢驗方式各異,基本上需耗時3天至1個月不等,「並不是機器按一下就有結果啦!」
基於資訊公開原則,食藥署每週二都會在官網上公佈邊境查驗結果,從生鮮蔬果、水產品、包裝零食,甚至食品容器等,都在食藥署的查驗範圍。
廖家鼎表示,近10年來引進多臺精密儀器,加上人員技術不斷精進,在農藥與着色劑的檢驗上都有大幅進展,在10年前一個多重檢驗法只能檢測79項農藥,去年擴增到373項,提供民衆更全面的保護。
廖家鼎說,檢驗是一項大學問,並不是像電影裡面演的,把檢驗物丟到容器裡,再按幾下熒幕就有結果。他舉在2、3月間多被驗出農藥超標的草莓爲例,若要檢測草莓是否有農藥超標,或者使用不準用的農藥,需先把新鮮草莓加入水與有機溶劑,用高速均值機攪打成「草莓泥」或「草莓液」,再加入淨化粉劑做震盪,去除雜質與干擾物,最後經過高速離心流程,才能得到檢體萃取液,放到精密儀器中做分析,整個過程約需耗上半天的時間。
▲食藥署研檢組科長廖家鼎。(圖/記者嚴雲岑攝)
「基本上能放到精密儀器的液體,顏色都接近透明。」廖家鼎表示,檢體放入儀器後,儀器就會開始進行分析、跑圖譜,檢驗人員也不能掉以輕心,需隨時注意是否有「突起」,假設在檢體放入8.5分鐘後,圖譜出現一個很大的訊號,我們就會去注入相應時間點的農藥標準品,如果注入10ppb,訊號卻飆高到2倍,就代表農藥超標2倍。
廖家鼎提到,農藥判讀不只是用於生鮮蔬果,穀類、茶類、辛香料、乾燥草本植物等,都能用373種方法進行檢驗,但在得出標準方法前,同仁都需花半年以上的時間做優化,並針對食品特性訂出不同溶劑添加比例,確保在民間實驗室能得出類似結果,「像是色素干擾多的茶葉、乾燥的五股雜糧與富含水分的生鮮蔬果,方法都不一樣。」
至於着色劑部分,廖家鼎表示,近年來國際間許有許多不法色素流竄,過去的方法只能檢驗8種國內準用項目,但去年引進高解析度質譜儀,一併提升檢驗方法後,至今能檢驗如紅色3號、莧菜紅、銅葉綠素等47項國內禁用色素,去年也成功東南亞進口糖果中,揪出非法色素殘留,避免違規產品流入市面。
▲顏色越鮮豔的糖果,添加非法色素機率越大。(圖/示意圖/記者徐恩樂攝)
「食品顏色越鮮豔,添加非法色素的機率就越大。」廖家鼎表示,非法色素對人體危害,目前不得而知,但因國際間尚未做過相關風險試驗,「基於預防角度,還是會一路阻擋。」去年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進口的糖果,是色素超標常客,另外聖誕節應景糖的紅綠、紅白交替柺杖糖,也被驗出紅色3號等色素,全於邊境遭攔截,並未流入市面。
依據食安法規定,研檢組接獲抽驗食品,必須在3天內完成檢驗並回傳邊境,被查獲違規者,食藥署會寄發不合格通知書,廠商得在15天內申請改善,若複驗合格,食藥署會改發許可通知,由關務署先行放行;複驗不合格者,只有退運或銷燬一途,不會流入市面。
不過,對於食安法的3天規定,廖家鼎坦言,「真的有點趕」,因爲食品檢驗難易不一,且就算食品晚間10點纔到,也算是第一天,同仁都戰戰兢兢面對工作,基本上都會在3天內交出報告。不過,若在檢驗中發現未知物,就需花時間比對標準品,若爲新的非法着色劑,還需後送到國家實驗室進行精密檢驗,最遲也會在1個月內找到答案。
▼69萬件進口食品如何把關?直擊檢驗人員工作日常。(影/記者嚴雲岑攝、食藥署提供;記者呂曉雯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