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戰疫

北京復工首日,但因許多企業繼續延期開工或採在家辦公,地鐵人稀少。(記者陳君碩攝)

去年底在武漢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迄今已造成4萬多人確診感染,超過1000人病故。該病毒體質靈活飄忽,傳染途徑、檢測與治療藥物一直未能定案所幸目前全球市場表現並不如預期般一瀉千里,大陸確診率與病故數逐漸進入高原區間而可能逐漸趨緩,也因此當局決定局部復工。中國社科院學者預估大陸首季GDP增速跌破5%;在原本經濟下行、中美貿易戰體系風險升高以及臺港局勢損及政策威信等負面因素下,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爲中共誓言完善「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最嚴峻的挑戰。

「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是改革開放在經濟取得顯著成就之後,影響經濟和政權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任務。2017年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九大報告中,「治理」在全文出現達44次,與「新時代」41次可說不相上下;「開放」也出現28次,馬克思出現18次,毛澤東僅出現2次;「治理」作爲習李核心政績與遺產,可想而知。報告中還提到治理的機制當是依法治國、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要「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然而,今天大陸科技上天下海,航母接二連三,但經歷「五四」百年,「科學發展觀」與「新時代」接踵而至,德先生與賽先生卻仍未成爲生活的指引。經濟與技術上雖能強行軍,卻是不缺衛星缺口罩、不缺論文缺斯文。治理需要的行爲素質提升固然不錯,真正面臨大考,政府政策與體制在疫情面前暴露了嚴重短板,引發民衆嚴厲而憤慨的批判。未能料敵機先,僅能事後發起阻擊戰總體戰保衛戰人民戰爭,治理戰「疫」能力瀕臨不及格。

其實戰「疫」也並不是場場敗戰。與武漢延誤和混亂對照,四川省長、原衛生部副部長尹力的應變就及時有序。川省1月21日即已開始防疫部署,22日各縣成立指揮部並切斷四川、湖北交通,23日已籌備援鄂物資,而湖北省長當天還在誇稱物資充足。可見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治理成績不應一概而論。

但如同前重慶市長黃奇帆論稱,大陸公衛傳染病防治是供給側改革中遠遠落後的領域。GDP從1978年到2018年增長240倍,醫院數量增加僅3.5倍;衛生領域財政支出不足GDP的1.7%;大城市三甲醫院不足,中小城市則條件太差;編制醫護只佔總數50%,非編制醫護更不享受待遇。美國人口3.2億,衛生人員1900萬,中國人口14億,衛生人員卻只有1230萬。人才缺口大,一個十年一遇的疫情就造成數兆的損失。公衛不僅供給落後,更淪爲治理盲區

再如共青團所屬《中國青年報》1月28日一篇評論指出,如果媒體沒有監督權談何媒體引導輿論的公信力?這是對「黨媒姓黨」、「黨管一切」導致政府法治意識粗放、社會人文關懷缺位的嚴重質疑。其結果就是無法撲滅謠言,卻將各專業的良善吹哨聲封到滴水不漏,使社會對嚴重問題喪失預警,只能依靠官署,一旦官署扯皮懶政不作爲,蘚疥之疾亦成海嘯。官僚主義、專斷作風、貪污腐敗是政治系統的傳染病,會導致「炎症風暴」的多器官衰竭、正當性崩塌,纔是治理最大危機

中共官媒近日突出恩格思的格言:「巨大的災難必以歷史的進步做補償。」筆者不同意民主體制保證防疫做得更好,例如2009年H1N1病毒流行美國6個月,世界衛生組織才提升疫情爲公衛突發事件,足見國際社會對待疫情也不無雙重標準

筆者也不贊同「疫情崩潰論」,日媒反而指出中共藉疫情演練國家機器的強勢,網格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治理技能更加嫺熟,人權保障堪慮,纔是疫情崩潰論始料未及。澳洲前總理陸克文近作更指明,中共不會因疫情改變國家目標,疫情曲折,反而可能使臺海成爲北京排遣壓力的出口。

疫情暴露中共治理危機,其前景可以是壓力更加下沉的陰鬱,也可以是迴歸「依憲執政」原則。不僅對北京,面對疫情,仁愛與寬容是全球治理現代化此刻迫切需要的核心價值,或將比民主、發展、創新都更加重要。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