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爲大破匈奴所書 摩崖《燕然山銘》紀功碑勒石出土

考古現場。(圖/翻攝自Baljinnyam Bayntsagaan youtube)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10日宣佈,該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作實地踏察後,確認了著名的東漢《燕然山銘》摩崖石刻所在位置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將軍竇憲大敗北單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之時,班固受命撰寫此《燕然山銘》,是史書記載的邊塞紀功碑的起源

▲《燕然山銘》摩崖石刻碑文解讀有了重大突破。(圖/翻攝自Baljinnyam Bayntsagaan youtube)

7月27日至8月1日,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作實地踏察,解讀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國舅憲率大軍大破北匈奴後所立摩崖石刻,經過認真辯識,初步確認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書《燕然山銘》。

《燕然山銘》全文記錄在《後漢書》中,寫下永元元年戰役殺敵一萬三千人,二十餘萬人投降,獲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之英勇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表示,永元元年戰役迫使匈奴離開了漠北高原,往西遠遁,燕然刻石是史書記載的邊塞紀功碑最早的源頭,刻石紀功行爲被後世繼承下來,從而形成邊塞紀功碑的傳統,並一直沿革到清朝。

燕然山即今蒙古國杭愛山,位於蒙古國中部,離雁門關約1800公里。作爲漢族抗擊匈奴的前線,燕然山頻繁出現在古詩中,例如王維《使至塞上》「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李白《發白馬》「倚劍登燕然,邊峰列嵯峨」等,泛指邊塞地區。而唐朝李嶠《餞薛大夫護邊》詩「佇見燕然上,抽毫頌武功」與北宋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指的便是《燕然山銘》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