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要Open Source纔有競爭力
在微軟長達11年的AI研發歷練,杜奕瑾三年半前回到臺灣,這三年半來,他看到臺灣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對於發展AI產業的思維改變很大,對於未來臺灣長遠發展AI產業,也提出了「Open Source(開源、開放原始碼定義)纔有競爭力 」,而且利用臺灣本身就有的利基-「開放、分享、重視隱私」,以「公開、可被驗證」的研究方式來研發創新應用服務,臺灣AI發展就可以在全世界扮演領先角色。以下是專訪摘要:
問:從學生時代率先設立PTT,在美國微軟時帶領團隊催生成立AI.R.人工智慧團隊,做出全球一個語音助理平臺Cortana,什麼機緣讓您一路走來都在做創新的工作?
答:這跟我小時的教育環境及我做事習慣有關,臺灣的教育都在教導跟隨別人成功的模式,但我一路走來都認爲成功是不能學習的。我媽媽是老師,我爸爸在中船跑船,對我都採自由教育,我家小時候開電器行,我從小就要顧店,別人東西壞掉拿來修,我習慣思考問題在那裡、怎麼去解決,臺大唸書環境也很自由,我習慣看問題解決問題,像當時做蕃薯藤,也因大家要記很多URL網址,所以就設計出蕃薯藤入口網站搜尋引擎給大家使用。
夠開放就能變成主流服務
答:微軟、AWS(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的大部分服務都是在Open Source架構下,不過臺灣沒有數位經濟領頭公司,但以AI Research來講,臺灣算是跑很快的,尤其在肺炎相關研究,如肺炎自動檢測也是Open Source,很多國家後來都採用我們的Open Source再去演化,Open Source的好處就是可以拿到第一名,因爲「開放纔有競爭力 」,一旦開放就會有很多人使用,變成標準並且定義標準,就能提供大家相信的服務,「大家可以信任的服務」就會變成主流服務,就像Linux成爲最主流的網路伺服器、Workplace變成主流網站介面一樣,因爲夠開放。
問:臺灣發展AI的環境還缺什麼?
答:我剛回臺灣說要做人工智慧時,大家說臺灣市場太小啦,人才太少啦,但這三年半來,包括政府思維、企業思維已經改變非常多,但還有一些像是臺灣的法規。
發展數位經濟的專家或軟體新創受到的扶植、經費贊助,相對於平臺與硬體業者所受照顧仍不成比例,我還記得我剛回來,科技部找第一流AI專家去演講,出席費2,000元,最好的人工智慧老師一個月薪水也很少,好像真正想回臺的,都要有犧牲奉獻的精神。
以前臺灣爲何留不住最好的人才?因爲大家覺得軟體工程師一個月4、5萬元就很不錯 ,但人家國際公司早就不是這個價錢,但臺灣就是沒有辦法跟上。
有時轉變不會那麼快,不是因爲政府或企業做得不夠好,而是因爲過去他們的成功有一個習慣,這個習慣要改變需要一些時間。
問:AI在接下來的後疫情時代,將更加速發展嗎?
答:我在微軟負責平臺的研發與在亞洲區的AI戰略合作時就公開說過「趕快去做人工智慧」,當時我就知道AI技術就像internet從沒有.com到.com時代一樣,AI也到了技術轉折點,只要我們抓住一個趨勢,並且在趨勢剛開始的時候把解決方案放進去,它就很容易變成標準,所以要在這個時侯拿新的科技去解決各種應用。
我回來臺灣成立Taiwan AI Lab帶出一個新趨勢,就是第一個講AI發展應該要開放、分享、重視隱私,這就是臺灣的利基,我們當時訂定了三個原則,用臺灣的場域、人才、問題去做AI讓全世界使用,要人性化、而且AI要以人爲本的AI,做出來的服務才能被全世界廣泛使用,後來不只臺灣率先成立AI Research,各國AI Research的政策後來也都是跟隨這個原則下去做。
另外,Taiwan AI Lab一開始發展就講明瞭,跟政府有關的醫療、智慧城市有關的重要決策,都要推廣「開放、公開、可被驗證」的研究方式而且要重視隱私,從這角度來講,我們在全世界是領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