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樂路-我寫我看到的

Bob Dylan的四月風潮已經過去了。

我們關注Dylan,並不僅僅是一種空洞的懷舊與朝聖;因爲,他的確對臺灣的流行音樂影響至深。

臺灣當前的流行音樂很大部份的源頭是七零年代開始的民歌運動,而當時的民歌當然是深受六零年代民謠運動的影響。尤其是Bob Dylan:年輕人吉他要學Dylan,在西餐廳唱歌要唱他的歌。

當年的民歌手胡德夫說,他們從Bob Dylan以及他的前輩如Woody Guthrie學到的音樂態度是:I write what I saw(我寫我看到的)。亦即,是一種以音樂去描繪現實的態度。的確,美國民歌從二十世紀上半期到六零年代,具有一種民粹主義的或左翼傳統,是要「唱人民的歌、爲人民而唱」。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恰好又提供了豐饒的土壤

Bob Dylan讓胡德夫和教他認識Dylan的李雙澤,知曉了民歌的真正精神。李雙澤開始推動「唱自己的歌」運動,留下了「美麗島」這首吟唱大地的歌:一如Woody Guthrie的經典歌曲「這是你的土地」;只是他壯志未酬身先死。胡德夫在七十年代還只有少數作品,要到後來他的生命旅程才逐漸實踐出「我寫我看到的」。

楊祖珺則是真正地用音樂介入社會;但這種左翼實踐爲獨裁者不容,所以一步步斬斷她的音樂空間

楊祖珺的悲哀當然是整個時代的悲哀。在那個依然黑暗的臺灣,還容不下太多異議文化,還不讓人們寫或唱他們所看到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