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走上科普創作道路的

近日,在全國科普日·科學閱讀活動上,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科普類)獲得者譚先傑教授圍繞“我是如何走上科普創作之路的”進行了主題分享。作爲一位醫學專家,譚先傑走出了一條科普創作之路,爲大衆打開了一扇瞭解女性健康知識的窗戶。從2014年開始執筆從事科普創作,到2023年他所著《話說生命之宮》(上下卷)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這一路走來,有很多故事值得傾聽,讓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

譚先傑教授分享“我是如何走上科普創作道路的”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醫學界的名言,成爲無數醫生的行醫信條,而我要在自己的從醫之路上給這句名言增添新的內容,那就是“永遠做科普”。

我少年立志從醫,之後更是懷揣着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兢兢業業地工作,長期的工作經歷讓我感嘆:“一個醫生醫術再高明,一天也做不了多少臺手術,看不了多少個病人。如果多做科普,讓健康知識觸及更廣泛的人羣,讓大家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也許有時是治癒就會變成常常是治癒,這會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從醫之路上的愛與遺憾

我出生在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0歲那年,母親帶我去看長江,她告訴我長江那邊有重慶,那邊有一家叫西南醫院的大醫院,那時候的我不知道什麼是大醫院,但是感覺一定是很厲害的樣子。

兩年後,母親因爲婦科腫瘤離世。由於我當時在縣城上中學,平時要住校,不能常常回家,家裡人怕影響我學習,直到寒假回家才告訴我母親走了。

聽到這一消息的時候,我蒙了,都沒哭出來,直接昏過去了,醒來後,才哭着喊媽媽,哭到最後沒有一點力氣。

從那之後,我便立下考醫學院的志願。

1987年,我如願考入華西醫科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成爲當地土家族山寨的第一個大學生。1992年,我又以連續3年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被選入北京協和醫院實習,並最終留在了林巧稚醫生創建的婦產科。

在完成包括產科在內的全面臨牀輪轉後,我決定將婦科腫瘤作爲專業領域,致力於爲患有此類疾病的女性提供專業的醫療援助和支持。在從事婦產科工作的30餘年裡,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婦產科學家郎景和教授,積累了豐富的臨牀經驗。

譚先傑教授在專注工作

憶母親 健康科普刻不容緩

2012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期間,我重新審視了母親的病情。當時母親有絕經後再次下身出血的現象,但是這個警示信號卻被忽視和誤讀了,現在看來,我認爲是子宮內膜癌。

這份遲來的診斷讓我意識到,如果當年家人能具備一些基本的醫學常識,或許就能避免這場悲劇的發生,這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女性健康科普的重要性。

回國後,我便堅定地走上了女性健康科普之路。從發表科普短文到參加科普節目,再到涉足新媒體,儘可能地嘗試多種途徑和風格,只爲普及健康知識,幫助更多女性預防疾病。

由於我很喜歡文字,所以在寫科普短文之外,還與向陽教授一起主編出版了一本科普圖書《協和名醫談婦科腫瘤》,很快成爲該領域的暢銷書。但在我看來,這本書偏於傳統,可能很多人興趣寥寥。於是我又萌生出了用輕鬆的形式,寫一本適合健康女性或只有輕微不適的女性閱讀的科普書的想法,希望女性在沒有得病時就關注婦科健康。

2014年,我用一種全新的章回體寫作手法,圍繞子宮健康創作的女性健康科普書籍《子宮情事(上卷)》出版。爲了做健康科普,爲了推廣這本書,我參加節目,接受採訪。這些工作當然很好,但對我而言也有負面影響。周圍總有人認爲我不務正業,出於種種原因,我停止了《子宮情事》和科普相關的一切活動。

直到有一天,一位患者拿着滿是筆記的書來找我簽名,她對這本書的喜愛深深地觸動了我,加上我的老師郎景和院士對我的鼓勵和開導,讓我覺得:“不低調也罷,炒作也罷,捫心自問,我的心是善的,我的行爲能幫助他人,這就足夠了。”

於是,2016年年初,我又重啓科普創作之路,開啓了《子宮情事(下卷)》的寫作。後來,《子宮情事》更名爲《話說生命之宮》,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科普類),2023年入選北京市科協“首都科普好書”推薦書目,《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北京廣播電視臺等選載或製作成節目廣泛傳播推廣,前後重印17次,發行量突破12萬冊。

《話說生命之宮》(上下卷)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仁愛之心 有捨得更值得

《話說生命之宮》系列叢書得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婦產科學家郎景和等專家的一致推薦。

我非常感謝郎景和院士對我從事科普工作的評價和認可,也非常感謝他在我遇到質疑和困惑時,鼓勵我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堅持科普創作。

郎景和在推薦這本書時說:“最值得稱道的是,譚先傑大夫熱愛醫學、熱愛科學、熱愛病人的仁慈之心。在繁忙的臨牀工作之餘,捨得花時間、精力撰寫科普,就是捨得花時間、精力感恩公衆,就是捨得花時間、精力奉獻社會。這種捨得非常值得。”

有仁愛之心,捨得終將值得,這是我希望在科普之路看到的,也是我一直在努力踐行的。

科普創作之路 我們一起來

這些年,看到了太多因缺乏正確醫學知識而陷入困境的人,讓我深知科普的重要性,它能讓人們更好地瞭解自己的身體,預防疾病,正確應對健康問題。

我希望和更多的夥伴們攜手在科普創作之路上,爲提升大衆的健康素養而努力,因爲這不僅關乎個人的幸福,更是整個社會的福祉。讓我們一起來,讓科普之花綻放得更加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