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睡不好...可能是「個性」害的 研究:越樂觀睡眠品質越好

▲總是睡不好可能是個性影響研究發現,越樂觀的人睡得越好。(圖/免費圖庫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你睡得好嗎?根據一篇2019年8月刊載於《科學日報》的研究顯示,樂觀與更好的睡眠有顯著正相關,越樂觀的人睡眠品質越好、睡眠時間也越長。專家也提醒,如果有失眠問題,應避免因燈光電視聲響、睡前喝牛奶攝取過多水分需起牀如廁,更切忌起身運動,反而容易產生令人提神的正腎上腺素更無法入眠。

該研究由伊利諾伊大學學者所進行,透過調查瞭解樂觀程度與睡眠情況關聯性研究者年齡介於32-51歲,來自阿拉巴馬州伯明罕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芝加哥以及明尼阿波利斯共3,500位的成人對象設計五分制正/負面語句分數從6(最不樂觀)到30(最樂觀)不等,共10個項目測量參與者的樂觀程度。

參與者回報兩次睡眠情況,回報期間間隔五年,針對整體睡眠質量和時間進行評估,包括失眠症狀、入睡困難以及每晚的實際睡眠時數。另有部分參與者參加芝加哥輔助睡眠研究,透過連續三天配戴監測器(平日2晚、假日1晚),收集睡眠長度、睡着的時間和睡不安寧數據,共進行兩次監測,期間間隔一年。

結果顯示,越樂觀的人越覺得自己有充足的睡眠,每晚約睡6-9小時,其中有74%自認沒有失眠症狀,且白天嗜睡的情況也較低,且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的樂觀分數,擁有良好睡眠品質的機率就會增加78%。

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表示,上述研究只有部分參與者使用睡眠檢測儀進行監測,實際研究上僅就主觀睡眠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在客觀監測數據上並未發現有統計差異,可能原因爲樂觀的人對自己睡眠狀況的主觀感受較爲正向,但可能樂觀的人確實睡得比較好,只是客觀數據無法呈現。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特別提到,樂觀與悲觀往往是個性造成,但樂觀是可以練習的,例如遇到事情的當下感到悲觀、無望,不妨問自己「有這麼糟糕嗎?、是我想的太負面了?、換個想法會如何呢?」等等方式都是很好的自我提醒及練習正向思考的方法

通常越睡不着越會想到煩心、不好的事,當發現自己陷入負向情緒,應提醒自己多想愉快的事情。葉雅馨強調,沒有健康的睡眠已經是一個公共衛生的問題,同時也是罹患疾病高風險指標,「樂觀」是一項特殊的心理資產民衆應積極的練習,讓自己擁有好的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