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慶後發家的真相

作者|隊長

2024年2月25日,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後因病去世,享年79歲。

作爲中國前首富,知名企業家,關於他的傳奇人生,時常見諸媒體,有着各色的描寫與渲染,無不展現了一位商業奇才的魅力,但關於他發家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有一位長者說:“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只有把個人命運和大時代結合起來觀察,才能看到人生的真正軌跡。

1978年,下鄉15年的宗慶後,終於回到杭州城,頂替退休的小學老師母親,被分到上城區一家校辦工廠做工人。時年他33歲。

這是當時中國的一種就業制度,本來有條件限定,當老、弱、殘職工退休後,可由子女頂替空出來的崗位。但在1970年代末,大量知青回城,爲解決就業問題,頂班制度大範圍實施。

宗慶後15年的光陰,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階段,都消耗在鄉下勞動中,而不是學習知識。好不容易獲得一個城市工人的位子,就得盡最大力量守住,這是他之後人生的主題。

在工廠裡,宗慶後的工作是供銷員,也就是推銷員。一開始是在紙箱廠,後來又去了其他校辦廠,賣電風扇、電度表等。

年輕時的宗慶後

推銷員工作辛苦,常常需要出差,走街串巷,翻山越嶺,沒什麼人願意幹。但是在市場經濟(當時叫商品經濟)起步階段,推銷員又是最容易發財致富的人。

因爲他們能夠掌握一項重要東西——信息。在銷售產品的過程中,可以和各種人打交道,便於拓展社交面,眼界也會比普通人寬一些。

1980年代中期,城市改革啓動,諸多小企業在面對市場競爭時,難有抵禦之力,瀕臨倒閉。應對的辦法是“承包”,就是把業務包給能幹的人,每年上交一定利潤,剩下的錢就是個人賺的。

這和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樣,打破大鍋飯體制,各勞各得,多勞多得,以激發積極性。

1986年底,杭州市上城區文教局下屬的校辦企業經銷部因經營不善,連年虧損,要承包出去,公開選拔負責人。

常年做推銷員的宗慶後,覺得是個機會,站了出來。這是決定他命運的關鍵選擇。

杭州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

分析一下,如果他不出頭,就會和衆多工人一樣,等待廠子徹底倒閉後,成爲下崗工人。而要想保住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就得往前拼,將效益提起來。

機會,往往是在危機中誕生。抓住機會,才能改變危機。

經銷部的業務是向上城區的小學批發文具、紙張、笤帚、掃把等。爲了和競爭對手搞產品差異化,宗慶後又代理了冰棍、冷飲,都是學生喜歡的東西。

在廣泛流傳的故事中,宗慶後騎着一輛三輪車,穿行在杭州的大小街頭,給人送貨。

送貨中的宗慶後

可以看出,這時候宗慶後做的是to B生意,學校是主要客戶。其實這個生意不難做,畢竟都是教育系統的,只要你勤快點,態度好點,和學校搞好關係,不愁銷不出去。

就在這個時候,一家叫“中國保靈”的公司找上門來,讓宗慶後代理銷售產品——一種口服液。

經過10年改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開始從“吃飽”的需求上升到“健康”,並促發了保健品市場的崛起。這類“營養液”產品,當時正走紅市場,是人們送禮的時髦獲。

中國保靈生產的叫“花粉口服液”,一部分面對兒童市場,看中了宗慶後手上的學校資源。對宗慶後來說,代銷熱門產品,有利潤可圖,當然是好事,合作達成。

那時候,兒童生意已成爲商業大賽道。

一方面,高考恢復之後,人才培養受到重視,兒童關乎國家的未來,大有文章可做;一方面,計劃生育後,一家只允許生一個孩子,願意爲其花錢。

八十年代的孩子|秋山亮二 攝

代理一段時間後,宗慶後賺了錢,又投資買了一套設備,爲保靈罐裝口服液,即代加工。這樣,他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家生產企業——杭州保靈兒童營養食品廠。

但好景不長,花粉口服液陷入“花粉含激素”爭議,銷量下降,宗慶後的訂單也隨之減少。

設備不能閒着,他便考慮要研發自己的東西來賣。既然一直做的是學生生意,還得從這個市場入手,但需要更過硬的東西。

當時,中國唯一的一個營養學系,恰好就位於杭州——浙江醫科大學(今浙江大學醫學院)。宗慶後找到系主任,說服其合作研發一款面對兒童的營養液產品。

1988年10月,產品研發成功,宗慶後從“有獎徵名”中選用了“娃哈哈”,一看就是兒童產品。1989年,娃哈哈營養食品廠成立。

娃哈哈兒童營養液

在後來的各種報道和講述中,都說宗慶後是在做推銷業務過程中,發現了兒童保健品這個商機,果斷投入進去,顯得對商業特別敏感。

事實上,是保健品找到了他,而他接納了這個機會,一步跟着一步,走上了這條賽道。

更重要的是,這個賽道恰好碰上了當時正興起的兒童營養學。而推動這一事物的,是一位特殊人物——陳雲的夫人于若木。

于若木1938年和陳雲結婚,建國後曾在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工作,接收大量科研信息。1980年代離休後,她選擇食品和營養作爲自己的研究課題。

陳雲于若木夫婦

1983年,她在《紅旗》雜誌發表文章《營養——關係人民體質的大事》,論述營養學的發展和意義,1984年發起成立了“中國營養促進會”。

她尤其關心青少年羣體的營養健康狀況,擔任了《學校衛生》雜誌名譽顧問,並在1986年主持舉辦“首屆全國學生營養與課間加餐研討會”,教委、衛生部都派人蔘加,規格很高。

1989年,“中國學生營養促進會”在中南海懷仁堂成立,于若木任會長。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1980年代,陳雲的地位僅次於鄧公,舉足輕重,而夫人投身營養學事業,自然也受到媒體極大關注。

于若木(中)和小朋友在一起

在研發出娃哈哈產品後,宗慶後急需要專家來站臺,告訴消費者他的產品是健康的,沒有副作用的。於是,他請到了于若木。

究竟是怎麼聯繫到于若木的,沒有詳細經過曝光,但據說于若木稱讚娃哈哈是“九十年代第一春,首都兒童收到的珍貴禮物”。

中國消費者天性迷信權威,有了這樣重要人物的背書,娃哈哈的品牌名譽便有了保證,再結合電視廣告的轟炸,一舉爆火。

1990年,娃哈哈的銷售收入突破1億元,利潤突破2000萬元。就是放在今天,這個數字也非常驚豔,要說幹什麼能達到這個業績,可能只有直播帶貨了。可宗慶後乾的是實業。

兒童營養液大賣

在那個保健品黃金時代,宗慶後選對了賽道,選對了產品,選對了營銷,迅速成功了。

1991年8月,娃哈哈兼併了有幾十年歷史的國企“杭州罐頭食品廠”,創造了“小魚吃大魚”的經典案例。當時,娃哈哈有固定工人159名,而罐頭廠工人2200多名。

快速發展的娃哈哈,需要人工和場地,如果自己找地找人,費時又費力。宗慶後看中了罐頭廠6萬多平米的場地,通過兼併,實現了企業的擴產。

拿生產效率來說,同樣一條營養液生產線,兼併前杭州罐頭廠的工作時間是90天,兼併後是28天,這就是民營企業的優勢。

1991年10月6日,娃哈哈食品集團公司正式成立,位列中國效益最好企業500強。

娃哈哈集團成立

1992年元旦,娃哈哈推出“果奶飲料”,挑戰乳酸飲料行業老大“樂百氏”地位,雙方大搞營銷戰。娃哈哈果奶也超越口服液,成爲集團第一大單品。

其實這也是一個重要產品轉向:保健品的功能太玄乎,可以掙熱錢,但不利於長期效應,主打飲料,就要安全很多。

1996年,娃哈哈又推出兒童飲料AD鈣奶,僅用一年時間便生產10.7億瓶,也是延續至今的大單品,幾代人的童年記憶。

娃哈哈經典產品

在銷售娃哈哈的過程中,宗慶後在全國建立起一個龐大又細密的銷售網絡,且主攻二三級市場,也就是廣大的城鄉地區,雖然消費水平低,但人口占優勢。

畢竟,在當知青的15年間,宗慶後讀的最多的書便是《毛澤東選集》。事實證明,“農村包圍城市”是在中國進行商戰的必殺技。

有了這張網絡,娃哈哈再去賣八寶粥、礦泉水、童裝,就簡單多了,能夠迅速鋪貨。

1998年,娃哈哈挑戰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推出非常可樂,要比另外兩種可樂甜一些,而價格便宜五毛,廣大鄉鎮消費者覺得更值,還以爲非常可樂是正牌,可口可樂是雜牌。

宗慶後與非常可樂

同樣的模式,段永平當年做“步步高”也是如此,纔有了後來vivo、OPPO手機的市佔率。段永平的弟子黃崢創建拼多多,也再次證明此路可通。

後來的故事已不用贅述,只不過是在1後面加多少0的問題。對於企業家來說,他發家最初階段的背景、選擇、戰術才最關鍵,最有意思。

在今天,一個人35歲,就要被判定爲職場死亡期了,而宗慶後42歲時纔開始真正創業。爲什麼他能成爲那個“天選之子”?

就是個人當時所處的困境,讓他不得不做出的那個選擇,恰好對應了時代的風口,成爲了正確答案。

在這個條件基礎上,一個人不畏辛勞的努力,持之以恆的意志力,纔是影響事業的要素。

而當他邁出的那一步,取得一定成績後,也會給本人極大的自信,形成一定的決策氣場。

至於宗慶後成功後,媒體報道他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常年穿布鞋,個人花銷一年不到5萬……這些品質其實與成功無關,對他來說,享受的不是物質,而是做事本身。

他做了,他成了,他也不敢停下,不想停下……直到終點。

沒有遺憾,他留下了屬於自己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