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快錢”還是“穿越週期”?這是一道選擇題
2015年前後,以工具類應用爲主的企業開啓了第一輪移動互聯網出海大潮。在這個過程中,茄子科技、獵豹移動、UC等通過早期的跑馬圈地,擁有了海量的用戶基礎。
2016年下半年開始,中國企業開啓第二輪移動互聯網出海。在這一輪出海浪潮中,出海方向轉爲內容、遊戲類產品,如歡聚時代旗下BigoLive進入印尼視頻直播市場、王者榮耀推出海外版等。
同時,BAT巨頭的出海也在提速。阿里巴巴投資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及印尼電商平臺Tokopedia,騰訊投資印尼打車軟件Gojek,百度推出移動廣告變現平臺DU AdPlatform,字節跳動推出TikTok等。
如果單純延續工具類產品的定位,在大量同行及巨頭奔襲而至的市場內,茄子科技恐怕將很快成爲“炮灰”。誠然,工具類產品很容易變現。只要擁有了足夠多的裝機量及用戶量,只要嫁接到谷歌、Facebook等巨頭的廣告平臺上,成爲巨頭廣告流量池的一分子,“賺快錢”的辦法有很多。
但寄生於巨頭的廣告平臺,也意味着自己的低附加值。就如同星巴克與上游咖啡豆種植商的關係,星巴克的品牌溢價、產品號召力,是中美、南美等中小咖農所難以想象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茄子科技所做的事情,無論是建立自有廣告交易平臺,還是推出支付應用,都是在做一件對標巨頭甚至可能顛覆巨頭的事。在面對海外廣告巨頭的壓制性力量前,茄子科技至少憑藉一己之力撕開了一道口子。
換言之,未來出海新興市場的中國企業,至少在谷歌、臉書之外,又有了一個新的、屬於中國本土的選擇。它背後的想象空間,遠遠高於憑藉近場傳輸獲取用戶,並向巨頭“賣流量”的故事。同樣是做B端生意,茄子科技給自己的定位是“基礎設施提供商”,要做“穿越週期的事情”。
但這也並不意味着茄子科技毫無風險。無論是谷歌還是Facebook,或是國內的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巨頭在廣告及支付領域多有充分的積累,與巨頭“拼刺刀”還需要相當的實力。
好在當下的茄子科技身處的市場,是巨頭們一定程度上“不屑”的市場。幹着“髒活累活辛苦活”,極致匹配用戶需求,從而實現逆襲突圍的故事並不是沒有,拼多多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然而這樣的地域差、時間差還能打多久,暫時沒有答案。在未來的某個時間節點,巨頭是否會看到新興下沉市場的價值,利用自身的資源形成吞噬及反撲,也尚無答案。
不過,從茄子科技的融資情況,一定程度上能夠看出資本的態度。2020年5月,茄子科技獲得騰訊及快手的同時加持,儘管融資額未予披露,但茄子科技超級平臺的潛力,正在逐漸得到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