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IMF世界經濟研究處Jean-Marc Natal:穩經濟並推進結構性改革,有助發展中國家實現持續增長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周蕊 華盛頓報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0月份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2024年和2025年的全球經濟增速將穩定在3.2%左右,這一預測幾乎與三個月前一致。但IMF警告,全球經濟前景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IMF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爾·古林查斯(Pierre-Olivier Gourinchas)指出,全球經濟依舊面臨嚴峻的下行風險,包括中東地區在內的地緣政治衝突升級、貿易保護主義擡頭以及全球貨幣政策可能過長時間處於緊縮狀態,全球金融狀況可能突然收緊等。
《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發達經濟體今明兩年的增速預期分別爲1.8%,與三個月前的預測基本持平。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前景較爲穩定,預計今明兩年的增速預期均爲4.2%。在新興市場中,中國今明兩年的增速預期分別爲4.8%和4.5%。
報告指出,發達經濟體的增速略顯疲軟,特別是歐洲國家面臨增長壓力,而新興市場則展現出相對的穩健。IMF對未來五年全球增長的最新預測爲3.1%,人口老齡化和生產率疲軟等結構性不利因素正在阻礙許多經濟體的潛在增長。
在今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秋季年會期間,IMF世界經濟研究處副處長讓-馬克·納塔爾(Jean-Marc Natal)接受了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的獨家專訪,就通脹趨勢、利率政策、新興市場經濟前景等關鍵議題進行了深度解讀。
讓-馬克·納塔爾分析了疫情後服務業通脹高企的原因,同時提到,儘管全球通脹正在逐步放緩,但商品價格波動可能帶來潛在的上行風險,尤其是地緣政治和極端天氣問題加劇了能源價格波動,這些因素將直接影響全球通脹走勢和各國央行政策選擇。
對於中國經濟前景,讓-馬克·納塔爾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中國在出口方面表現良好,但若要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仍需進一步激活內需並改善房地產市場。
地緣政治風險或再次推高通脹
南方財經:IMF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仍在持續的通脹已經顯示出放緩跡象,尤其是在服務業。你認爲服務業通脹持續高企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政策制定者應該如何應對這一挑戰?
Jean-Marc Natal:在新冠疫情期間,由於人們主要待在家裡,需求從服務業轉向了商品行業。疫情結束後,人們走出家門,消費需求回到了服務行業。自那時以來,服務需求正在追趕之前對商品的需求,這給服務業帶來了價格壓力,進而解釋了爲什麼服務業的通脹較高。同時,生產這些服務需要相應的勞動力,這導致了服務業工資通脹,因此,勞動力市場較高的工資通脹與服務業的通脹是相對應的。
南方財經:近期通脹再次回升的風險有多大?
Jean-Marc Natal:基線預測顯示,目前的跡象表明通脹會保持穩定,並且最近通脹也在下降,所以有理由相信這種趨勢會繼續。不過正如我們在報告中描述的那樣,市場可能會有波動,其中一個可能的波動因素是商品價格。世界各地,特別是中東地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不斷升級,這可能給商品價格,尤其是油價帶來壓力。如果這種壓力持續存在,可能會再次推動通脹上升,給各國央行帶來新的挑戰。
南方財經:由於OPEC+減產和地緣政治緊張的推動,預計油價將會上漲。發生另一次商品價格衝擊的風險有多大?這將如何影響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的通脹和經濟復甦?
Jean-Marc Natal:這種可能性很難預測。因爲衝突隨時可能發生,並導致商品價格,特別是油價上漲。除了地緣政治,極端天氣事件也會產生影響,所以一切都有可能。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儘管油價通常是討論通脹時的重要因素,但預計未來油價將保持相對穩定。然而,正如你所指出的,油價受多種因素影響,可能會出現波動。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幾年油價將更加波動。如果外部衝擊導致油價上漲,並且持續較長時間,可能會引發二次效應推高通脹。如果央行的應對措施不夠及時,通脹預期可能進一步上升。
改革應優先消除最制約增長的瓶頸
南方財經:目前各國央行,尤其是美聯儲,已經開啓了貨幣政策寬鬆週期。發達經濟體預計在未來幾年會逐步下調利率,你認爲這一轉變將如何影響新興市場的資本流動?
Jean-Marc Natal:當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央行,尤其是美聯儲開始加息時,新興市場的匯率和資本流動受到了影響,這給一些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壓力,尤其是在其利率和債務方面。這對於新興市場來說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現在形勢反轉,發達經濟體的寬鬆政策有助於新興市場減輕債務負擔,並促使匯率的升值。我們最近看到的情況就是如此。當美聯儲轉向寬鬆時,許多新興市場的貨幣就開始升值,部分回補了之前的貶值。
南方財經: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還指出,發達經濟體總體上已經趕上了疫情前的產出水平和通脹水平,但發展中經濟體仍然面臨產出缺口。發展中國家有哪些關鍵領域可以推動未來的增長?這些國家該如何縮小這些差距?
Jean-Marc Natal:這是一個宏大的問題,因國家而異,很難給出一個普遍答案。不過,我可以指出兩個領域:第一個是經濟的穩定性。疫情後,發展中國家在穩定宏觀經濟上面臨更大的挑戰,債務和通脹的影響變得更爲突出。對於這些國家而言,首要任務是應對通脹,保持商品價格穩定,否則利率將居高不下,影響債務管理,並阻礙發展資金的籌集。二是實施結構性改革。具體實施哪些結構性改革取決於各國的條件。一年前的一項SDM研究(Structural Diagnostic Method,用於分析經濟體中的結構性問題)表明,對於新興市場來說,優先消除最制約增長的瓶頸,纔是改革的關鍵。比如,治理體系、商業監管、對外經濟和市場環境等都可以成爲改革的重點,它們還能爲其他改革鋪平道路。因此,這些經濟體首先要實現宏觀經濟的穩定,同時推進結構性改革。
南方財經:IMF對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爲4.8%,對於中國經濟而言, 當前最關鍵的是什麼?應該如何實現可持續增長?
Jean-Marc Natal:不同的基準有不同的預測結果。增長預期相對於4月份的報告是有所上調,但相對於7月份的預測是有所下調。目前表現良好的是出口,中國在這方面依然非常強勁。但主要問題在於消費和投資,如果房地產市場的問題沒有找到全面的解決方案,可能會繼續影響信心,不利於消費的回暖,並在未來幾年繼續影響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