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劇《覺醒年代》爲什麼吸引了年輕人?

來源:澎湃評論

作者:韓浩

《覺醒年代》獲獎了,在第27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頒獎禮上,《覺醒年代》拿下了最佳導演、原創編劇、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

我連續參加了多屆白玉蘭獎的選片投票環節,今年也不例外。選片人投票共分兩輪,在進行到第二輪的時候,《覺醒年代》的領先跡象已經非常明顯。在播出階段,它已經非常好地詮釋了一部影視作品潮流觀衆、市場、輿論之間的融洽關係。換句話說,本屆白玉蘭的最大贏家,非它莫屬。

白玉蘭花的寓意包括純淨、安靜高尚、真摯等等,從文本層面看,《覺醒年代》與白玉蘭獎是般配的,兩者之間具有相通與互動的地方。白玉蘭獎的浸染,會讓《覺醒年代》的光輝進一步被放大。

《覺醒年代》在打分網站和社交平臺上,得到了大量年輕網友與觀衆的喜愛,豆瓣9.3的評分不僅是認同,更是大大的褒獎。對於人物情節的持續討論,也點燃了年輕人嘗試瞭解歷史的熱情。主旋律影視劇在吸引年輕人方面,已經掌握了一整套的方式方法,《覺醒年代》的優點在於,它又在此基礎上做了點加法。

不要小看這點加法,它完全可以讓一部影視劇發生質的變化。第一集令人感到驚豔的“車不同軌”畫面,雖然只有短短几秒,但隱喻的參與,讓劇作擁有了留給觀衆揣摩的空間;不修邊幅言辭個性十足的陳獨秀,滿足了年輕人對“陳獨秀,你坐下”這個網絡梗的對照;“蔡元培三請陳獨秀”的文人互動,充滿趣味也令人感動;魯迅李大釗等人的形象固然以前在大小屏幕上常見,但《覺醒年代》分明又讓他們因爲更具普通人情感性格而變得可信、可親、可敬。

年輕人之所以喜歡《覺醒年代》,在於劇作消弭了歷史人物與當下年輕人之間的距離。對於劇中人,現在的年輕人不需要仰視,也不必被他們的“權威”嚇倒,師長、朋友般的形象,讓大家覺得他們宛若眼前,蔡元培被網友親切地稱爲“慢羊羊村長”,還有他那句掛在嘴邊的“誰也不能傷害我蔡元培的學生”,很難不讓人心生喜愛。

《覺醒年代》還讓年輕人對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產生了感性的發現。陳獨秀在陶然亭約見錢玄同劉師培,三位文人有詩酒相伴,在大雪當中談論國家與民族未來,有詩情畫意,也有豪情壯志;新舊文化兩派人馬對戰,雙方都很有PK精神,爲了怎麼在雜誌與報紙上“打嘴仗”,兩方也經常在內部脣槍舌劍,火花通常在此誕生,這對年輕人來說,是種陌生體驗;劇中不乏大段有關中國人精神與尊嚴的演講與爭論,但內容脫離了口號,都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讓網友爲以前的人和事“睡不着覺,興奮,痛苦,戰慄,這太奇怪了。”

其實不奇怪,《覺醒年代》的優點就在於,它讓年輕人某種沉睡的基因,在這部劇中被激活了。年輕人通過這部劇,很真實地看到了先輩們的面孔身影,並且覺察到了自身與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這種發現,亦是讓他們激動的原因。

在當下,年輕一代觀衆對影視劇的要求,不僅要好看,而且要真實。什麼是主旋律影視劇的真實?以往人們通常會想到,影視劇要對歷史負責,不能編造摻假,但現在,這一要求已經成爲主旋律影視劇創作的基本面,年輕觀衆需要看到的真實,是可以融入他們血脈、情感與價值觀的真實,他們懂得分辨,也知道共鳴的來源,用年輕人所喜歡的方式來講故事、塑造人物,不是迎合,而是向創作本質迴歸。

《覺醒年代》是2021年影視劇創作的一大收穫,同時也會鞏固一種認知:認真而真實地講述歷史,豐富而生動刻畫人物,將會成爲主旋律不斷拿下收視與口碑的“不二法門”。得到這種認知很容易,但具體把它執行到一部影視劇的情節主幹與每一個細節角落中去,卻是對創作者不小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