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範疇》福山談開放式民主,臺北有在聽嗎

長風基金會14日主辦「從歷史的終結到民主的崩壞」講座,邀請史丹佛大資深研究員法蘭西·福山(FrancisFukuyama)(圖)以「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崩解」爲題演講。中央社記者徐肇昌攝 106年4月14日

連續紅了近30年的世界頂尖政治學者、有時被稱爲政治哲學家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今年2月份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25年前,我完全沒有感覺到民主可能走回頭路,從理論上也想不出一丁點民主可能倒退的理由。但是,現在我很清楚了,民主是可能倒退走回頭路的。」

4月中,福山接受臺灣行政院長江宜樺新籌組的「長風基金會」邀約,前來臺北做了2場演講及座談,並在不同的機會場合下與少數的臺灣政界菁英、政治學者、訪臺學者、企業家媒體人做了深入的、非正式的「密談」,海闊天空地分享了許多他對世局中國美國東亞局勢的「私房觀點」。

從名字看就知道福山是日裔,但他的先祖100年前就到了美國,到了他這一代已經是不折不扣的美國人,習慣在西方學術概念框架下來剖析世界文明。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前他發表了〈歷史的終結〉一文,論述了只有市場經濟下的開放式民主纔是人類政治活動和體制的歸宿,並預測了蘇聯體系的垮臺,因而一炮而紅。

然而,近10年來的世界變化如歐盟的內部壓力、美國民粹的興起、中國的崛起模式,迫使福山一再重新檢視「開放式民主」(Liberal Democracy)這個概念的內涵條件,並將成果呈現於近年兩本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2011)、《政治秩序及政治衰敗》(2014),結論是不能(像他25年前一樣)天真地認爲「民主」是1部做好了之後就會自動運轉的機器,而是需要3個基本條件才能持續生存的機制:國家政府)的能力、透明並高於黨派個人法治、可以被問責的政治。

川普當上美國總統,其作爲被福山視爲「民主也會倒退」的明證。他在臺北透露,他現在也像川普一樣主要依賴「推特」來表達他每天對世界的感受。這點私人自白雖然不足爲奇,但也透露了一件事:即使像他這樣身分地位的知名大學者(或思想家),在社會媒體的速度下,也會感到「寫書爲文趕不上變化」而必須對觀點和立場做出一些「秒殺」的動作。

話雖如此,但若前往福山的推特頁面細心的人當會發現裡面幾乎沒有關於中國的事務;讓臺灣、日本、南韓、中國社會緊張得要死的朝鮮半島局勢、即將來臨的中共十九大、川普和習近平的會面中美關係發展等議題,在福山的推特上是不存在的。指出這點,絕不是挑戰福山對亞洲政治的知識,因爲在私下聊天中,他對發生在亞洲和中國相關的大事都滿清楚,理路也很清晰。福山的推特中沒有中國,其實印證了他在此次臺北演講中不經意說出的1個觀點:美國社會完全還沒有心理準備,把中國當作一個能夠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勢力來對待,因此中美關係根本不在一般美國受衆的意識雷達上。

在臺北的演講中,福山不但提醒臺灣「不能把川普對臺灣有關的發言當真」,也欲語還休地露出了他對中國式政治手法的無奈。當被問及2015年他在北京與王岐山先生的對談內容是否如外界所傳,他承認了「中國模式」並不亞於開放民主模式,福山以哭笑不得的語氣回答說:我不能告訴你內容,但是我可以告訴你,那根本就不是一場「對談」,而是安排了一場對我和另外2位學者的授課,從頭到尾1個多小時我很少有發言機會。

過去2年間,福山被許多亞洲媒體問到這件事,但從來沒看到他主動澄清過;從這次在臺北又一次被「追殺」這件事真相時的反應來看,他對於這種中國式的斷章取義、有意剪接的「新聞」感到根本不值得去主動澄清。一個學者爲什麼要爲他沒有說過的話、沒有表達過的論斷負責呢?

然而同樣不幸的,福山此次在臺北的公開演講中,也有不少他在語境脈絡下討論的內容,被媒體界「各取所需」的剪接改寫爲「福山認爲…」式的新聞標題。但想來他也不會有興趣來澄清這筆糊塗帳了。

既然兩岸都如此在意福山對各自政體的看法,那麼我們就應該尊重他對「開放式民主」提出的3條件說:國家(政府)的能力、透明並高於黨派及個人的法治、可以被問責的政治;這3者存在並制衡的結果才能稱作開放式的民主。同意不同意,那是另外一件事,然而媒體在政治新聞中把自己的話塞到別人嘴裡,真是有點羞羞。

(作者爲戰略顧問公司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