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中國國民黨主席的條件

中時社論

臺灣政局很弔詭,一方面民進黨政府內外失能,民怨四起,儼然重現2018地方大選前信任崩盤的氛圍;另一方面,掌握最大權力也責無旁貸的蔡英文總統民意支持度卻不受影響,仍然維持高點不降。之所以會出現「反對你的行爲,但支持你的人」這種認知分裂矛盾現象,除了外部壓力使民進黨能持續扮演「國家安全守護者」的角色,極大地化解了民意對政府的不滿,而作爲最大監督制衡者的國民黨,未能發揮應有的力量,同樣難以卸責。

國民黨未發揮監督、制衡功能

8月底將舉行重啓核四、反萊豬、公投綁大選、珍愛藻礁等4項公投案,根據親綠媒體最新民調顯示,有45.6%民衆認爲核電「利大於弊」、47.9%支持「珍愛藻礁公投」,這幾項民意指標,顯然都與蔡政府的施政方向完全不同;但蔡總統3月的信任度,仍始終維持在6成左右的高檔,即使有「反萊豬」這樣高爭議的政策,依舊未能打低蔡英文的民調,可見民衆對蔡總統今年以來的信任度評價非常穩定。

若依照這樣的情勢發展下去,國民黨即使在8月底的四大公投、乃至2022的地方大選大幅勝利,只要蔡英文與民進黨仍然是「形神分離的無敵鐵金剛」,到了2024攸關中央政權的總統與立委大選,國民黨又憑什麼希望換黨執政

將於今年7月底舉行的國民黨主席選舉,至今呈現外弛內張、虛實交錯的微妙狀態,堪稱歷來最撲朔迷離、也最難測的一次黨內競合。這次選出的黨主席任期4年,將跨越今年8月底的四大公投案、明年底的九合一地方大選,以及3年後的總統與立委選舉等三大政治進程,重要性不言可喻。回顧這幾年的政局與選戰變化,國民黨彷彿坐着雲霄飛車上下起伏,充滿戲劇性與反諷味道,正因如此,這次選出的新主席如何振衰起敝,領導全黨重返執政,在這三大政治進程上需有更全盤貫通的戰略規畫,如何配合靈活務實的策略與戰術,尤爲關鍵

更大的挑戰是,國民黨由黨員投票產生黨主席是一種封閉的選舉,如何爭取特定結構下最多黨員的支持固然很重要,但選上黨主席的真正目標不能只在黨內稱王,根本上還是要帶領全黨在大選中贏得執政。從黨員到整個臺灣社會選民,尤其是中間選民與年輕世代的認同非常重要,如何跨越世代整合、如何訴求、如何務實調整,都將考驗黨主席的智慧、決心與行動力。

三大政治進程 考驗黨主席智慧

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纔是好貓。誰能夠在前述三大進程中率黨贏得勝利,誰就是最合適的黨主席。爲求上位只打安全牌、義無反顧宣揚理念卻無視政治現實的人,都不適任。只有能夠說服社會,國民黨有重返執政的方法與能力者,纔是值得付託的黨主席。

就短期而言,現實經驗一再顯示,無論何黨執政,臺灣社會都必須要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反對黨,才能確實監督制衡,避免威權復辟,這也是整個社會民意應有的共識,而國民黨主席選舉亦應作如是觀。

食安、環保,空污缺水缺電,到公安、經濟發展等等所衍生的各種治理問題,蔡政府的政策方向與主流民意不斷相逆,但目前民進黨中央政權的特異穩定雖然無法庇廕到地方縣市的選舉,卻能在總統與立委大選中化險爲夷。相對地,國民黨若是以爲取得2022地方大選的勝利,就能乘勢奪回2024中央執政權而沒有更積極的作爲,同樣也將重吞上次選舉的苦果

說白了,國民黨要想重回中央執政,就要突破總差「臨門一腳」的困境,臺灣主體性的重建與兩岸路線釐清,將是關鍵中的關鍵。中美臺關係出現結構性變化後,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必須釐清三件事:一、臺灣與大陸的關係是否認同「兩岸共同擁有中國」?拜登遵循一中政策,民進黨撤掉所有涉及法理臺獨修憲提案,靠攏美國更緊,國民黨的兩岸關係定位爲何?與民進黨的差別與利基何在?二、是否在美中之間保持等距?在美中對抗的國際戰略架構下,臺灣應擁有選擇權纔是棋手,若只有美國一個選項,那就只是棋子。三、是否保障臺灣人民擁有公平的統一或獨立的選擇權?

建立強而有力的監督制衡力量,是國民黨贏回政權的希望,主動出擊、積極進取的兩岸路線論述也才能使國民黨化罩門爲利器,重新贏得民意認同,重返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