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完全執政完全無能的深層病因
民進黨政府連番陷入施政困境,大的從藻礁公投連署引發的「粉紅風暴」方興未艾,到鳳梨輸陸被叫停而惡化的產銷失衡,乃至愈演愈烈的缺水及可能的缺電風暴,甚至小小的黨籍立委與黨發言人「分租同居」風波,竟然讓親綠電視媒體集體演出「消音」荒謬劇;加上先前粗暴的萊豬進口決策,導致國民健康受到衝擊與公投反制、新冠肺炎疫苗施打的決策黑幕與執行爭議等,可謂翻騰不絕,隨時可能炸開更大的黑洞。
這些山雨欲來或已經掩面襲來的風暴,都讓蔡政府左支右絀,民怨不斷升高。表面上看,這些問題都有不同的性質、成因與影響,但深層而言,其實都有結構性的病竈,環環相扣,技術性的藥石罔效,深層病因不除,就會以不同的症狀出現,直至病體完全崩潰。
公投是人民對重大政策表達意見最直接的手段,過去在野時期,民進黨從爭取公投到打破鳥籠公投,都是公投最大的支持者。不料卻在執政後換了腦袋與嘴臉,一再修法打壓。目前可能成案的4個公投連署,既有擁核人士發起的重啓核四公投,也有國民黨支持的反萊豬公投,但不同的公投案有不同的訴求目標,不能一味畫上等號,更不能因爲擁核人士與國民黨也支持護藻礁,就把珍愛藻礁公投打爲是國民黨爲了擁核所作的政治操作,甚至連獨派因支持護藻礁也被扣上紅帽,變成「中共的同路人」。
爲了擋下護藻礁等公投案,綠營使出渾身解數壓制誤導,反而激出強大的反對聲浪,不僅造成環保人士內鬥互嗆,也點燃不同政黨、族羣間的對立,甚至人身攻擊和抹黑抹紅,撕裂臺灣所造成的傷害已不下於摧毀藻礁的環保本身。
造成藻礁危機的深層因素,在蔡政府不當且心存僥倖的能源政策。蔡總統2019年才說臺灣不會缺電,經濟部更稱臺灣到2030年都不缺電,但才過兩年,當初的保證如流水,民進黨說法就大轉彎,逼人民在生態與煤電之間二選一,選擇保護藻礁,中部人就繼續用肺發電,說穿了,就是不缺電承諾的「跳票」。問題是,這個兩難的責任,應該由全民概括承受嗎?
面對50年來最嚴重的旱象,經濟部長王美花一句「鑿井取水」嚇壞全臺,更被調侃「缺電要不要鑽木取火」。近半年來全臺1/4的農田因缺水陸續休耕停灌,受影響的部門從農業擴散到工業領域,如今也開始衝擊到民生用水。最可怕的是旱象一旦惡化,若導致全球IC供應鏈斷鏈,恐造成災難性後果。每年秋冬到隔年梅雨季,臺灣遭逢旱象已成新常態,但臺灣並不缺水,只因天候異常,大旱後伴隨大澇,政府得到什麼教訓?除了鑿井祈雨之外,又拿出了什麼具體辦法?
鳳梨外銷的問題最近因新聞而受到重視,但根據立院預算中心報告顯示,2019年「產銷調節緊急處理」決算是預算的4.15倍,且收購支出中有3.23億元用來掩埋、堆肥及送養豬戶做飼料;統計數據也顯示2016年以前,該預算使用率都只有個位數,蔡政府上臺後2017年起執行率暴增,2019大選年更是用到預算的4倍。
這說明了農委會近幾年來只要遭遇農產品產銷失衡、天候、對外貿易等因素,就進行大量收購以穩定價格。因爲農委會只在乎表面,花錢搞大內宣,組織網軍1450吹捧,只看輿論帶風向做事,所以遇到緊急問題時就想先花錢消災,用補助收購來粉飾太平。這如同「狂喂農民吃嗎啡」,農民開心爽拿政府補貼,卻造成臺灣農業競爭力不斷弱化,若有人質疑,就責怪他扯臺灣農業後腿、欺負臺灣農民,但這是長久之計嗎?而且執政可以這樣混、有這麼簡單嗎?
完全執政下綠色威權體制的特點是:透過操控媒體管制言論,加上大內宣、網軍側翼形成全面的騙術、另類的話術,以控制人民的耳目視聽,進而型塑人民的大腦思維,達到絕對權力的鞏固化。由於體制缺乏監督與挑戰,人民逐漸弱視與弱智,結果便是政府的無能與腐化,最後葬送的是整個國家社會的現在與未來。很不幸的是,這個巨大陰影正不斷在臺灣上空籠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