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蔡政府無力保護臺灣安全

中國時報社論

美國國會通過《2023國防授權法案》(NDAA),送給臺灣5年100億美元的無償軍援、搭配20億美元外國軍事融資的「耶誕大禮」;同時,國務院宣佈提升「中國協調處」爲「中國協調辦公室」,全面強化對中國戰略競爭的外交工具。儘管美國立法與行政部門動作頻頻,並不保證臺灣安全環境隨之改善,關鍵在民進黨是否有捍衛臺灣安全的力量與決心。

民進黨放棄國防主導權

拜登、習近平於11月舉行首度實體對話後,如螺旋般下墜的美中關係略爲回穩,關鍵之一爲雙方在臺灣問題取得諒解,拜登總統承諾不支持臺獨、一中一臺、兩個中國;會後也公開表示,他不認爲中國有「立即入侵臺灣」的意圖,應該也是真實地反映了大陸的立場。

但另一方面,美中戰略競爭已走上不歸路,導致臺海形勢更趨嚴峻,美國中央情報局長伯恩斯就警告「接下來10年臺海軍事衝突風險會越來越大」,兩岸的和平之窗正快速關閉,若民進黨仍一廂情願認爲美國國會立法就可改變臺海安全態勢,只是加速將臺灣推向戰爭邊緣。

在美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外交事務雖是行政部門特權,國會經常有更激進的表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8月初訪臺就是最典型案例。立法方面,國會議員常利用搭便車的方式,將難以單獨完成立法的爭議性法案依附在重大法案內,今年總額8580億美元,厚達4408頁的NDAA就納入了《臺灣政策法案》部分條文,以及《臺灣增強韌性法案》及《臺灣學人法案》,而拜登爲了整體國防預算必須簽署法案生效,但臺灣媒體沒有說明的是,未來在執行時,行政部門仍有相當的裁量權,未必完全依循國會意旨。

美國將提供臺灣5年、100億美元軍援,等同將對臺灣的軍援承諾提升到接近以色列的每年35億美元等級,但NDAA的條文及美國政治實際運作對這項軍援設下先決條件,如必須要由國務卿確認臺灣有增加國防預算,及每年20億美元額度最終須經兩院的撥款委員會通過。最關鍵的是未來決定軍援項目與內容仍屬於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的職權,而臺灣是否能爭取到迫切需要的武器系統仍充滿變數。

民進黨堅持抗中保臺、親美反中的意識形態,放棄外交及國防主導權,淪落到今天美中共管臺灣的局面,即使如此,臺灣想要在美中激烈競爭中維持短時偏安都非易事。如在美國外交、國防、安全系統組織調整中,原本獨立的臺灣業務逐漸轉移到中國業務之下,換言之,美國對臺決策將更受制於中國戰略競爭,想要脫離美中對抗架構,獨立提升、深化美臺關係更爲困難。

臺灣附屬中國業務之下

拜登就任後首先在國防部設立「中國任務小組」,原本隸屬東亞辦公室的臺灣業務,也轉移由負責中國任務的副助理部長蔡斯主導;而國務院經過1年多討論後,近日正式宣佈提升「中國協調處」爲「中國協調辦公室」,非正式名稱爲「中國所」,由副助理國務卿華自強擔任首任協調官,他也督導隸屬東亞局的「臺灣協調處」,因此,在國務院、國防部兩大部會的決策及執行系統,臺灣已逐漸轉移附屬於中國業務之下。

國務院表示,「中國所」主責中國政策的發展與執行,確保美國政府能夠負責任地管理與中國的競爭。這也凸顯了在美中戰略競爭中,單以中國挑戰的規模、複雜性及重要性就需要不同的思考、合作及行動,現存官僚系統缺乏靈活度,不足以因應多重挑戰。

相形之下,中國大規模投資、發展外交機器,目前設有多達275個駐外領館、代表團,居全球第1,高於美國的267個,美中戰略競爭更趨白熱化,不但是雙方整體國力的對抗,甚至深入到政府組織架構調整。

由於美中臺三邊密切連動的關係,美中關係惡化,臺灣淪爲籌碼的機率隨之升高,美中戰略競爭某種程度變成臺灣安全的負向指標,再加上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持續惡化、美國對臺灣國防信心流失、決策系統僵硬及臺灣內部分化對立擴大,即使美國國會通過了空前挺臺的法案,也難以扭轉檯灣安全加速腐蝕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