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刪減政府宣傳費 終止網軍亂國
中國時報社論
賴政府首次編列的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媒體政策及業務宣導經費」較今年暴增65%,總金額直逼15億,暴露出新政府的執政之道,是認定網軍內宣遠比治國正事更重要,因而決定砸更多錢、洗更多腦,在野黨須凝聚共識刪減不合比例的宣傳費,以求徹底終止網軍亂國。
宣傳四部曲 如獨裁國家
隨着新聞及社羣媒體百花齊放,臺灣對政治及公共政策的輿論理應是百家爭鳴,但近年打開新聞頻道,卻能明顯感受到多數媒體報導方向趨同,猶如部隊踢正步,要罵誰、捧誰,或對特定事件集體噤聲,動作幾無二致。這是英雄所見略同,還是受到誰的感召?
以近期的京華城案爲例,此案鬧到美國的兩岸研究權威任雪麗公開表示:「臺灣現今政局令我感到恐懼」,但事件燒到今天,卻沒有任何實質證據證明柯文哲收賄,多數媒體照三餐拼湊「柯文哲貪污」的印記,甚至連「手尾錢」都指爲「尾款」。徹底違背新聞倫理的情節,若只是個別媒體偶一爲之就罷了,但真實情況卻像有座中央廚房,透過媒體平臺配送統一菜色,閱聽衆能吃到什麼,全由中央廚房決定。
或許有人會說,臺灣民主化都多久了,這種獨裁國家的傳播模式還有用嗎?以臺灣民意基金會近日公佈的民調顯示,儘管有2成6對柯案抱不平,但有4成認爲柯有獲得法院公平審理。何以民衆在證據力不足的情況下仍有此態度?主要關鍵,恐是「曾參殺人」的媒體效應所致。但這種中央出菜、媒體造浪、網軍助攻、百姓久聽而信的「宣傳四部曲」,難道只出現在京華城案?
2018年,卡神楊蕙如在日本關西機場事件中爲替當局卸責,發動網軍侮辱駐大阪辦事處,導致外交官蘇啓誠發生悲劇;2019年,蔡政府捏造向心夫婦共諜案,製造競選對手韓國瑜接受陸資的假象;2020年,民進黨高舉抗中保臺恐嚇「今日香港、明日臺灣」,用「假芒果乾」贏得總統大選。類似事件層出不窮,看似各自獨立,但背後的宣傳套路,卻也都是依循着上述的「四部曲」進行。
隨着政府歷經改朝換代,情況有改變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我們看到,賴清德就職後,面對網軍號召肉搜支持國會改革的在野立委小孩個資,他不反對,還意有所指讚揚「公民理性發聲是臺灣民主價值」;近日,藝人林依晨只是講了一句「我是成都人」,也引來網路霸凌。
大內宣治國 讓集體理盲
所以,曾哀求蔡總統停止網軍攻擊的賴清德,當上總統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是「食髓知味、變本加厲」?若進一步從他上任後首次編列的總預算來看,答案肯定是後者。根據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的金額,整體成長9.2%,但媒宣費較今年度增加5.9億,暴增65%,成長幅度是整體歲出的7倍。由此懸殊比例,暴露賴清德顯然也開始循着蔡英文模式,把治國當成認知作戰。
行政院雖澄清政府有責任讓民衆瞭解政策推動,且宣導採購均依《政府採購法》,一切公開透明。但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指出,經調查2022至2024年宣媒費辦理情況,各機關連續3年的得標廠商採「限制型招標」居多,且得標廠商集中度甚高,證明政府宣傳費用大量集中特定媒體是事實。
尤其,當政府有更多銀彈進行媒體採購,實際上就能創造更多力量及誘因,得以「間接控制媒體」,因而造就眼前「府、院、黨、媒」沆瀣一氣的大內宣模式。或許,執政者用公務預算宣傳政令是天經地義,但正常的政府宣傳是隱惡揚善,如今卻是運用「網軍點火+媒體吹風」,以「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維,只容許對政府歌功頌德,面對不同意見若非抹黑就是抹紅,進而摧毀對方,達成政權維穩的目標。
民進黨政府之所以如此依賴大內宣治國,其主因正是對自身施政的缺乏自信,只好寄託「鈔能力」建構宣傳部隊,自我吹捧、攻擊在野黨。或許,把15億放在3兆1325億的歲出總預算來看實屬微不足道,但花這筆錢的代價,卻是陷社會於是非不明的集體理盲,讓公義不彰,社會價值混淆,雖是賴政府的救命仙丹,卻是讓國家傷筋挫骨的毒藥。這筆預算,非砍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