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川普反中未必友臺 賴政府莫誤判
中國時報社論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2.0效應已席捲全球,臺灣國安官員迫不及待透過外媒表態輸誠,開出新臺幣5000億元的軍購保護費,同時帶風向強調,川普國安團隊都是「反中友臺」鷹派大將,川普不會出賣臺灣,這種膚淺、衝動式因應只是暴露民進黨一貫粉飾太平、自我安慰的盲點。
倚美抗中 急於輸誠
川普回鍋白宮不令人意外,他的不可預測性其實還是可以預測的。4年前「川規拜隨」,今天「拜規川隨」,川普將持續他於8年前啓動的美中戰略競爭,視中國爲安全與經濟的首要威脅及挑戰。與拜登最大的區別是,川普的反中與友臺不能畫上等號,而民進黨政府的政策工具箱中只有「倚美抗中」,也對川普旋風帶來的新挑戰顯得消極、被動。
《金融時報》報導,臺灣正在考慮大量購買美國武器,包括神盾級驅逐艦、第五代F-35型戰機、E-2D先進鷹眼預警機及愛國者飛彈,價值高達新臺幣5000億元。國安官員表示,已與川普團隊進行「非正式討論」,何種武器可以表明臺灣投資於自身防衛的決心。國防部長顧立雄未承認也沒有否認相關報導,只是原則性迴應面對敵情威脅增加,國軍持續透過多重管道展現自衛決心,任何能提升臺灣戰力的武器裝備,均爲籌獲選項。
《金融時報》報導顯示,民進黨只想對川普交心,遞出投名狀,報導列出的諸多武器系統只是「夢幻清單」,美國是否會同意出售最先進的F-35戰機給臺灣?爲彌補海軍戰力不足,美國才宣佈12艘「伯克級」驅逐艦進行延壽,何來多餘的神盾級驅逐艦提供臺灣?川普12日提名福斯新聞主持人赫格塞斯出任國防部長,震撼五角大廈,國安決策官員尚未就定位,臺灣官員卻已超前接觸,未免不合常理。這種急就章的拙劣操作,除了大內宣效應,不會贏得美國新政府的信賴與尊重。
美國參議員魯比歐與衆議員瓦爾茲可望分別出任國務卿與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臺灣立刻凸顯他們強烈「反中友臺」的立場,並誇大爲臺灣安全的保障。事實上,華府當前唯一共識就是反中、抗中,川普陣營更是反中鷹派當道,被川普點名不錄用的前國務卿蓬佩奧與前駐聯合國大使海莉挺臺更爲強烈,前者主張臺灣已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後者認爲臺灣應成爲聯合國會員國,因此,川普的人事任命只能作爲參考,過度解讀只會造成日後的誤判。
四大支柱 面臨崩解
川普避免重蹈第一任覆轍,第二任人事任命以「忠誠」爲首要考量,美國未來決策只有一個核心,就是川普本人,他個人主觀意志在決策過程中將扮演更重要角色,包括魯比歐等許多共和黨人物都逐漸修正立場,以求更契合川普的理念思維。因此,無論美國未來的中國政策或兩岸政策,最後都是由川普一錘定音。
在此脈絡下,川普上任必然採取更激烈的反中立場,但他對臺灣問題卻拋下諸多疑慮,諸如臺灣必須付保護費、國防預算須增加到GDP的10%、臺灣盜取美國半導體產業、拒絕爲防衛臺灣做出具體承諾等,與拜登政府時期有極大落差,使未來臺美關係充滿不確定性。
再拉高到全球地緣政治與戰略思維層次,在追求「讓美國再次偉大」目標下,川普的信念是,全球化不利於美國的經濟與勞工,友邦國家都在佔美國便宜;保護主義取代自由貿易,關稅是字典裡最美麗的辭藻;自由民主價值與人權將被稀釋,現實主義成爲主流思潮。
對比賴清德的「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強化國防力量、建構經濟安全、加強與民主國家合作,及建立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力,川普上臺後,臺灣將付出更多的國防支出,換取美國不帶保證的支持;龐大對美貿易順差成爲高關稅打擊目標,半導體產業面臨被掏空威脅;以美國爲中心的「民主保護傘」恐難以撐起;至於民進黨主政之下的兩岸關係,各界更不抱期望。
從去年7月賴清德投書《華爾街日報》提出和平四大支柱倡議,迄今仍被視爲民進黨守護臺灣、穩定臺灣的圭臬,但川普重返白宮凸顯了四大支柱面臨崩解,若民進黨政府仍緊抱倚美抗中神主牌,可以預測川普2.0下的臺灣將進入動盪不安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