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賴清德步步驚心的外交誤判

中國時報社論

副總統賴清德確定將於8月出席巴拉圭總統貝尼亞就職大典,同時過境美國,《金融時報》旋即丟出震撼彈,報導華盛頓施壓賴清德釐清有關「走入白宮」的談話,再度掀起「疑賴論」爭議,總統府、外交部與賴辦第一時間否認,只是代表了民進黨外交一貫短視、僥倖的作風,低估、誤判美中反應將醞釀更大危機。

錯估情勢假裝沒事

目前在總統大選民調領先的賴清德以特使身分出訪巴拉圭,順道過境美國進行「面試」,表面上來看這是個極爲理想的安排,但由於無法擺脫「務實臺獨工作者」的標籤,加上日前又妄言「當臺灣總統可以走入白宮,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就已經達成」,毫不掩飾臺獨是其終極目標,造成美方懷疑他偏離了蔡英文總統對兩岸關係的審慎路線,並可能帶來更多的「意外」,拜登政府認爲有必要表達關切。

總統府與外交部否認《金融時報》報導,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美國資深官員已經否認對賴清德團隊有任何關切,企圖模糊焦點,淡化《金融時報》報導的正確性。但相關報導的重點在於表達華府各界普遍存在的關切、憂慮,以及臺灣應該予以澄清,而不在於美國政府是否透過管道正式表達關切。美國學者警告,最危險的就是臺灣以爲這只是放話,假裝沒事發生,而這正是民進黨政府面對問題的心態。

賴清德10日提出臺灣總統走入白宮論,馬上令臺北政壇人士捏了把冷汗,《金融時報》特別指出,有美國官員認爲,有必要給賴清德不精確的說法釋出警訊。美國「企業研究所」亞洲問題專家庫柏表示,美國政府必須清晰告訴臺灣總統參選人美國利益及紅線所在,同時表明美國不偏好任何政黨;「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白明指出,賴清德的言論「極其無益」,並加深了華府專家關切賴清德的外交政策敏銳度。

《金融時報》對美臺關係報導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2011年9月一篇《金融時報》報導令當時前往華府面試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鎩羽而歸;去年8月時任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今年4月蔡英文與衆院議長麥卡錫在洛杉磯會面都是《金融時報》獨家披露。因此,該報有關華府對賴清德有所疑慮的報導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拜登政府細膩操作,透過該報釋放訊息。

製造麻煩美中反彈

美臺雙邊關係脫離不了美中關係,針對賴清德過境美國,中共外交部早就警告,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臺官員來往,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分子以任何名義,任何理由訪美。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更是毫不諱言,「現在的首要任務是阻止賴清德訪美」,堅決擋住賴清德這頭正向我們衝來的「灰犀牛」。這些強烈聲明爲美中關係及賴清德的訪問埋下不定時炸彈。

事實上,美方早已預料到賴清德訪問的敏感性,以及不希望因爲這次訪問損害美中改善關係以及11月的「拜習會」。國務卿布林肯親自出馬宣示,賴清德這次是例行性過境,美國沒有改變臺海現狀,政策也沒有改變,中共沒有理由用這次過境作爲挑釁行動的藉口。《金融時報》的報導某種程度也是向中方傳達同樣訊息。爲化解中方的不滿,避免影響美中關係中、長期發展,在不可能拒絕賴清德訪問情況下,美國對於處理賴清德過境必然更爲審慎、低調。

過去臺灣總統候選人赴美,由於沒有官方身分,通常會在華府與國務院、國安會及國防部官員會面,並在僑界舉行造勢活動。在賴清德副總統身分和臺獨爭議,以及中共強大壓力的考量下,賴清德過境城市不可能超越過去,不但無法進入華盛頓特區,甚至連美國在臺協會總部所在的大華府地區都難以突破,至於與行政部門官員互動,行程是否公開等也可能有所限制,成爲賴清德走入白宮論的最大反諷。

至於中共是否會採取反制行動將是更嚴肅的議題,其效應衝擊臺海形勢與美中關係,堂堂一國副元首爲了贏得美國的支持,除了表態外,還不惜以國家安全爲賭注,操作高風險步步驚心的過境面試外交,這就是民進黨執政8年的臺灣外交處境,除非下架民進黨,臺灣前途只會更爲險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