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鋼企“分手”,象徵意義耐人尋味

即使在不經意間看去,中國街道與短短几年前相比也大不相同。

大多數人只要瞥一眼就可以注意到這些變化——曾經滿是燃油車和外國品牌車的道路,如今成爲外觀時髦的中國品牌電動汽車的主場。

這一點或許在日本品牌汽車的地位轉變中表現最爲明顯。它們在鼎盛時期曾佔據三分之一的中國市場份額,但現在,每十輛汽車中只有不到兩輛是日本品牌。

作爲這一鉅變的象徵之一,日本金屬行業巨頭日本製鐵公司宣佈,結束與中國寶山鋼鐵公司長達20年的合資業務,給出的理由是銷售業績不斷下滑。

這個合資業務的正式終止標誌着雙方近50年合作關係的結束。兩家企業的分手,反映了兩國開始合作以來中國製造業的巨大飛躍。

1978年10月,鄧小平對日本進行了歷史性訪問。這是觀察體驗日本技術和管理實踐的第一手機會。

這次訪問的最重要行程之一是參觀日本鋼鐵廠,這在兩國有關此訪的報道和紀錄片中都有體現。這爲中國的經濟轉型奠定了基調,因爲當時鋼鐵被視爲基石行業,尤其是在製造業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鄧小平對日本製鐵公司君津工廠的訪問激發了他複製日本企業成功的雄心,從而爲寶鋼的誕生鋪平了道路,併爲兩國關係奠定了基礎。

鄧小平很快就把雄心化爲行動。同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爲經濟改革的跳板。

在一系列旨在向外界開放中國廣闊市場的舉措中,一個大型鋼鐵生產綜合體建成,最終成爲寶鋼。

如今,由寶鋼和武漢鋼鐵合併而成的中國寶武鋼鐵集團已成爲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商,而中國則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和消費國。

北京安邦諮詢公司研究員趙至江(音)表示,日本製鐵公司與中國企業分手,表明中日經濟關係已從以前的師生關係轉變爲更加平等、甚至競爭的關係。

他說:“以前,日本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是爲了獲取利潤,而中方則是爲了學習新技術,提高生產能力。”

“中國汽車製造商現在非常強大,有能力進行迭代創新。另一方面,日本汽車製造商對電動汽車市場的增長反應遲緩,導致它們在中國市場表現不佳。面對衆多競爭對手,它們的退出可以被視爲一種自然淘汰過程。”趙至江說。

他說,中國在貿易和汽車出口等領域已經超過日本,中國已從“世界工廠”轉變爲“世界市場”。這使得中日經濟關係的現狀很難與過去進行比較,因爲兩國的角色已經發生變化。

今年上半年,日本三大汽車製造商——豐田、日產和本田——在中國的總銷量僅爲154萬輛,較上年同期下降13%,是銷量連續第三年下降。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國內汽車品牌同期銷量同比小幅增長,中國品牌車型佔據逾60%的市場份額。

與中國競爭對手相比,日本汽車製造商向電動汽車轉型的速度較慢。一些日本企業似乎已經完全放棄了這個賽場——三菱汽車於2023年離開中國,日產也關閉了數家中國工廠。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郭海表示,鑑於目前中美之間緊張的地緣政治關係,很難預見中日在高科技領域會有更多合作。

儘管日本製鐵公司即將與中國企業分手,但該公司將繼續在中國開展業務。

隨着中國經濟影響力在全球範圍越來越大,中國已經改變了對海外業務的看法——不再滿足於僅僅吸引外國投資,而是在海外尋找投資機會。

廣東省一家研究改革的智庫負責人表示,過去40年,中國已成爲鋼鐵和汽車等行業的一支崛起力量,這些是工業化水平的指標。

他說,面對西方國家的打壓,“走出去”成爲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在反全球化情緒高漲之際,中國製造業的擴張支撐着全球化的繼續推進。

本文由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21日發表,原題爲《中日鋼鐵緊密合作關係最終是如何被侵蝕的》,作者是盧娜·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