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大陸對臺經貿戰略要適時調整(林光彬)
深圳鹽田港。(中新社)
日美峰會於4月舉行,在峰會之前兩國還舉辦了「2+2」對話。在日美峰會落幕之後,各界出現了系列關於臺海問題的討論,主要是聚焦於美日雙方在臺海問題上的表態和動作。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邀請六位專家就「日美峰會與臺海地區形勢」這一話題展開討論,《中國評論》月刊7月號以《日美峰會與臺海地區形勢》爲題,詳細刊登了與會者的發言。本文爲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林光彬在論壇上的發言。
站在中華民族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我們亟需對大陸對臺經貿戰略的利弊得失進行全面評估。在中美關係、美臺關係出現重大調整的背景下,需要及時整頓和調整對臺經貿政策,實施強統弱獨新戰略,加強「大棒」政策工具箱,調整「胡蘿蔔」政策工具箱,精準施策,防止政治上和政策上出現偏差。
首先,可以分析一下對臺經貿政策現狀。第一是,大陸經貿惠臺讓利政策政治上收效不彰。2005年以來,大陸在經濟貿易領域實施了一系列惠臺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兩岸人民深入交流,爲推進統一建立深厚民意基礎。但惠臺讓利政策被臺當局認定爲陰謀和拉攏政策,臺朝野兩黨在享受大陸各種優惠政策的同時,執行敵視大陸政策的路線卻越走越遠,這導致大陸促統經貿戰略收效不彰,花錢養了「白眼狼」,邊際效應趨於「負向」。具體從近四屆臺灣大選看,堅持「臺獨」的民進黨的支持率不降反升,從2008年544.52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817萬人。2020年,臺灣加入美國對華經濟制裁。2021年4月8日,國民黨主席江啓臣在全球線上論壇中說「國民黨反對共產主義及其制度,不怕衝突」。這些事實表明,臺朝野兩黨對大陸完全沒有認同,大陸經貿惠臺政策的政治收效甚微。
第二是,各省惠臺政策要防止「一哄而上」。2018年2月18日和2019年11月4日,中央政府先後推出「關於促進和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和「26條」)。在中央政府惠臺政策的引導下,各省市也積極響應,密集出臺相關政策。比如,福建省「66條」「61條」、廣東省「48條」「27條」、浙江省「76條」「26條」、江蘇「76條」、上海市「55條」、北京市「55條」等;再比如,福州市68條、廣州市66條、廈門60條、漳州58條、寧波80條等。對此,在新形勢下,需要在產業、人羣上進行精準施策、仔細甄別,要防止「一哄而上」「剃頭挑子一頭熱」,更要防止「超國民待遇」政策過度問題、強彼弱我。
第三是,經貿政策促進效果需要戰略評估。對於統一大業的戰略目標,到底是強臺政策好還是弱臺政策好?富臺政策好還是窮臺政策好?目前全黨上下、全國上下、學界內部意見紛呈。在新形勢下,急需對現有惠臺政策促統進行檢討,研判發展趨勢,論證未來各種可能情勢。自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上臺以來,臺灣經濟表現「相當好」。2020年臺灣GDP增速達到3%;股市過了萬點夢,2021年4月14日達到16865點;進出口持續上升,尤其是兩岸經貿臺灣順差超過800億美元,而臺灣與其他經濟體貿易逆差800億左右美元。臺灣用從大陸賺取的盈餘不僅彌補了貿易赤字,而且研發、購買先進武器,對付大陸。近年,臺灣軍費支出年均增長5%左右,2021年防務預算高達4000億新臺幣。2020年,臺灣從美國購買武器金額達到118億美元,成爲美國對外軍售的最大買家。美臺經濟和軍事關係更加緊密,美國政軍商界越來越多人支持「臺獨」。這顯然與國家統一戰略相背離。因此,需要對經貿政策功效實時進行戰略評估。
接下來,想談幾點我對現行對臺經貿政策的一些基本判斷。一是,臺當局識破大陸惠臺經貿促統戰略目的。通過惠臺政策,目前臺灣對大陸出口佔總出口比重上升到42.3%,臺灣每年賺取千億美元左右的實惠。然而,臺朝野兩黨方面「只吃餌」,坐享實惠,另一方面逆統一大勢而行,惡意抹黑醜化大陸,歪曲引導輿論。這從支持臺獨的人數盤面和臺灣加入美國製裁大陸的行徑可以看得分明。因此,急需針對「養虎爲患」等現象適時調整政策。
二是,惠臺政策戰略與定位需要動態調整。企業一直是兩岸經貿合作的主體。惠臺政策戰略和定位到底是優先支持愛國臺胞還是不區分人羣?或者更根本的問題是優先支持少數財閥資本家還是支持普通愛國民衆?對於臺灣和大陸之間存在的競爭性產業,要不要支持?怎麼支持?這個需要根據形勢在戰略上精準研判。惠臺政策讓臺灣企業盈利好、產業和經濟基本面好,政府財政收入好。同時,受多種因素影響,特別是民進黨當局和島內主流媒體誤導,無法讓惠臺政策發揮應有的政治效果。那麼,我們要問:目前的惠臺政策到底是更有利於統一還是不利於統一?對此,需要適時評估、精準研判,及時調整戰略與定位。
三是,臺灣當局離心離德。惠臺政策的出發點和目標是增強兩岸「同屬一箇中國」事實的認同感,促進經貿融合發展。但自民進黨蔡英文上臺以來,執行「新南向政策」,盡力擺脫對大陸的經濟依順。在新疆、香港問題上肆意抹黑詆譭大陸。當前的對臺政策,就是「胡蘿蔔」給的太多,「大棒」揮舞力度不夠。
基於此,我建議,適時調整對臺經貿戰略。一是,整頓和規範現有惠臺政策。對臺經貿政策要全國一盤棋,而且要根據新階段、新形勢進行動態調整。防止強彼弱我,受制於人。對央地現有惠臺政策進行審查、整頓和規範,明確戰略導向,加強引導,要禁止惠臺政策競賽。實行負面管理清單政策。對臺獨分子、敵視抹黑大陸制度的臺灣企業和居民、爲臺灣軍工企業服務的公司和個人等仔細甄別,精準施策,限制這些人在大陸和港澳的活動,必要時進行定點制裁。
二是,增加對臺經貿政策工具箱。要提升「胡蘿蔔」政策的精準性,更要增加「大棒」政策的戰略儲備工具箱。建立常規性的、長短期結合的、虛實結合的和整體性的政策儲備工具箱。建議我國政府有關領導部門組織力量,加強對臺經貿政策多種工具的精準研究,形成配套戰略儲備方案,籌劃可操作性「點血」工具體系。必要時可恩威並濟,將多種經濟制裁作爲不同情況的威懾手段。
三是以我爲主互惠互利。對臺經貿戰略要以大陸爲主,由大陸來主導。政策謀劃上要遵循市場規律,政策實施上應以國民待遇爲限,不能急功近利。要增強互惠互利,淡化讓利色彩。要防止讓出去了市場,做強了對方企業和產業,形成臺灣產業對大陸產業的鉗制局面。政策要下沉。
要落細落小,把更多實惠直接輸送到臺灣基層民衆手中。
四是宣傳要精準。宣傳要精準,要落實。把中國人對美好生活、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作爲宣傳主題,滲透到日常交往,有效傳播大陸發展成就,讓「統一是歷史選擇、是大勢所趨」成爲時代潮流和主流意識形態。 (作者爲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
(本文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原刊於中評社刊發、中評智庫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