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廈海域執法爭議 歐洲智庫:金門成了大陸對付臺灣的戰略實驗室

金廈海域執法爭議,歐洲智庫:金門成了中國大陸對付臺灣的戰略實驗室。(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法國廣播電臺報導,一家歐洲獨立智庫近日指出:金門成了中國對付臺灣的戰略實驗室。托馬斯莫爾研究所(l'Institut Thomas More)印度太平洋項目的主任洛朗·阿姆洛特(Laurent Amelot)近日剛發佈了一篇與人共同合作撰述的文章,題目爲:《臺海現狀能否維持?》 分析指出,2月15日和19日在臺灣沿海發生的兩起事件表明,中國正在發出一個信息,即中國不再尊重臺灣的海域疆界或領空疆界。

托馬斯莫爾研究所是一家布魯塞爾-巴黎的獨立的歐洲輿論智庫。該智庫指出,1月13日賴清德當選臺灣總統,再次確認了臺灣民族在華人世界中的地位,那麼臺灣海峽兩岸之間的緊張局勢將進入新階段,其後果是長期的,絕對不會被人忽略不理。北京1月31日單方面決定在海峽中線附近修改M503航路,以及2月15日發生的金廈海域致命事件,證實了中國應對閾值門檻以下的緊張局勢的戰略輪廓。

2月14日,兩名中國大陸漁民在被臺灣海巡署追捕後,在金門島外海約一海浬處溺水身亡。 根據臺灣20世紀90年代制訂的「限制水域」原則,他們闖入了「禁止水域」,接着試圖逃跑。 2人溺水死亡後,中國立即譴責這一事件,指責臺灣海巡署惡意使用「暴力和危險」的方式。

兩天後,中國海警福建分隊宣佈計劃加強監視和巡邏,以更準確地執行金門周邊的法律管轄。 這一新做法導致2月19日再次發生中國海警強行登上並檢查一艘臺灣旅遊船的事件。

洛朗·阿姆洛特指出:中國的這些舉動可能會導致臺灣感到被迫禁止中國船隻航行,從而增加雙方相互禁止的可能性。中國的這種雙重策略讓人觀察到30年來,中國並沒有充分行使其對金門羣島的「管轄權」的現狀。

文章稱,雖然中國大陸政府一向聲稱對所有臺灣領土擁有法律上的管轄權,但幾十年來很少應用它,這解釋了爲什麼海上致命事件如此罕見(最後一次已知的事件可以追溯到1990年),儘管北京和臺北之間的緊張局勢仍然高度緊張,但登船事件卻如此罕見。這一舉動也標誌着事實上的原則改變,因爲中國現在打算行使其認爲是攔截和檢查臺灣船隻的完全合法權利。

文章預測,短期內,中國海警可能會增加在該地區的行動,而北京將鼓勵中國漁船在那裡部署。部署在灰色地帶邏輯下的這些中國漁船,衆所周知他們就是爲了實現雙重目標,亦即:畫定領土並提供監視和監測能力。這種觀點與中國海軍頻繁的演習有關,可能會增加識別和計算錯誤的可能性,而且還會增加臺灣軍用和民用船隻發生事故的可能性。

此外,中國通過宣佈現在起,打算在臺灣控制的海洋地理區域進行執法活動,中國發出了一個更廣泛的信息,亦即它不再尊重臺灣的領海邊界或領空邊界。

洛朗·阿姆洛特指出,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海警可以利用其管轄權來執行「北京薩拉米戰略」,即監視海域、保護漁船並監視臺灣的動向。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可能會利用其聲稱的管轄權來破壞臺灣對金門羣島和馬祖羣島的控制。這意味着根據類似於在南海針對臺灣所採取的做法,監視海域、保護其漁船並監視臺灣的動向。

文章稱,這可能涉及切斷臺灣與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金門羣島和馬祖列島的聯繫,這些羣島是臺灣軍事前哨基地,鑑於其戰略位置,是北京的優先目標,作爲中國和臺灣之間可能爆發戰爭的前奏曲。

中國海警的存在逐漸增加,特別是漁船可能會挑戰、破壞或中斷臺灣對這些島嶼的補給。這種前景將從戰略上改變臺灣海峽的現狀,使之有利於中國,同時削弱臺灣在海上和空中巡邏以應對中國入侵的能力。從北京的角度來看,臺灣海峽從國際地位轉變爲國家地位,就中國的話語權和操作實踐而言,這將在海上和空中航行自由方面造成影響。

文章建議,爲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臺灣應該考慮在海上和空中安全以及領土安全方面積極合作的新形式,以應對這一挑戰。日本應該仔細觀察中國大陸在臺灣海峽的演習,因爲繼西沙羣島、南沙羣島、金門和馬祖之後,釣魚臺可能是中國的下一個活躍目標。這一假設可能會顯著改變太平洋第一島鏈的力量平衡,並使美國的地區安全架構面臨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