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滲透下的泰緬華文教育現況

楊文傑

中國大陸政治力強勢介入香港教育,引起了香港平民巨大力量的「反國教運動」,這遊行除了讓世界看到「染紅洗腦教育」外,背後更爲令人驚心的是,隨着中國崛起,其對外文化霸權支配欲也愈來愈赤裸不加掩飾。

在亞洲乃至世界各地,中國大陸以「孔子學院」機構的設立來推廣漢語傳播其文化與國學教育,影響之大及發展之迅速,正在不斷擴張演進。如果單純推動與其他國家文化交流合作,那自是中國大陸日漸強大而產生的「中國熱」效應;不過,連在已具備相當華文教育底蘊地區,也存在着中國大陸漫天蓋地的資源引誘,漸漸地亦面臨着被蠶食鯨吞的局面。

以泰緬地區的華文教育而言,當地華人一直在政治認同上比較傾向臺灣,尤其泰緬北部,數十年來中華民國一直是其情感上的寄託所在,因此長期以來都採用臺灣國立編譯館教材。但近幾年來,從扁政府的「漠視僑教」到馬政府的「僑務休兵」,讓中國大陸得以趁虛而入,泰緬地區的華文教育包括教材、師資學生升學機會等,都得面對必須選邊抉擇甚至被迫接受的生存現實壓力。

泰北地區在經過臺灣社會1980年代的「送炭到泰北」後,當地除了經濟生活逐步獲改善外,華文教育也因而得到蓬勃發展,70多所華文學校除了選用臺灣編寫的教材外,臺灣民間志工老師們前仆後繼地前往泰北投入教育傳遞工作,更見證到泰北華校處處是臺灣留在那裡的愛心。然而,泰北地區在歷經了臺灣政黨輪替、援助銳減等各種因素,加之中國大陸龐大的資源統戰,在2009年,已有少數華文學校,揚棄繁體教材而改用中國大陸免費提供的簡體教科書

如果泰北地區因華人村落密集,臺灣官民些微的資源協助尚能牽制其不致於大量「淪陷」,那土地面積更爲廣袤、臺灣援助資源更爲稀少且華人分佈遼闊的緬甸,則近乎全面呈現「失守」狀態。自2003年起,中國大陸開始逐漸地與緬甸的一些華校接觸,2009年當中共建政60年國慶時,透過緬甸的一些華人組織,開始有計劃地打入反共氛圍最濃厚的緬北華人圈子

緬甸中部以北約有兩百所華文學校,十餘年前所有學校皆採用臺灣版教材以及書寫正體字,但今年初筆者本會成員前往緬甸近40所華校參訪,以及請學校填寫的基本資料表和本會認養學童讀書的學生申請表來看,居然有7成以上的表格是用簡體字書寫,這在十年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的現象。本會深感當地多數華校極爲貧困和仍沿用十幾年前的老舊教科書,於是在上月中旬運送了募集而來的三千冊課外讀物與教材捐贈給緬甸9所華文學校。當然,這對緬甸衆多華校來說,可能只是杯水車薪,但要大規模援助,則非本會的財力人力所能夠負擔。

學者研究指出,教育是影響或建構一個人認同最重要的機制之一,母語教育的出現與發展,對培養一個族羣之文化傳承與歷史意識的塑造亦具有重大意義。泰緬地區的華文教育,除要小心因應居住國政策以保存中華文化能繼續傳承,一方面與臺灣剪不斷的關係更成爲了最虔誠的文化追隨者。然而,當面對滲浸綿密的中國大陸資源大網,似乎像是被圍住的羔羊,掙扎卻逃不過野獸的渴望。

作者楊文傑爲泰緬權促會成員、國立暨南大學研究生照片爲作者所提供。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