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界的“中式英語”將“活久不見”
新華社北京7月13日電(記者陳舒 劉恩黎)從事金融服務工作的新加坡人約翰遜對中國各種菜餚情有獨鍾。每次來中國出差,他都會去嚐嚐當地的特色菜。
幾年前在上海一家餐館的“經歷”讓他記憶猶新:“我們當時想點一瓶紅酒,看了菜單,就傻眼了。”有一款酒的名字叫“King Go X Red”。
“ 這是什麼? 出於好奇,我和朋友勇敢地點了這瓶酒。”他說。
待服務員將酒拿上桌,對中文略知一二的約翰遜忍俊不禁。這個令人咋舌的翻譯指的竟然是“王朝乾紅”——一款他曾在中國別的城市喝過的紅酒。
事實上,過去因中餐館裡腦洞大開的“中式英語”而鬧出的趣聞屢見不鮮,“麻婆豆腐”被譯成“Pock-marked old woman s bean curd”(滿臉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驢打滾”被譯爲“rolling donkey”(旋轉的驢子)等。
這一現象有望在今後得到改觀。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上月聯合發佈《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系列國家標準,對包括餐飲、旅遊、文化等13個服務領域譯寫的原則、方法和要求作出規定,併爲各領域常用的公共服務信息提供了規範譯文。標準將於2017年12月1日開始實施。
記者查閱該規範發現,針對一些中國特色美食,此次規範作出了明確規定,例如麻辣燙爲“spicy hot pot”;花椒爲“Sichuan pepper”;豆腐將統一翻譯成“doufu”或“bean curd”,而不再使用“tofu”等。
近年來,隨着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一些中餐廳在中文菜單的翻譯上也着實下了一番功夫。
“我們的餐廳毗鄰涉外商務區,所以會有不少外國人前來就餐,過去我們一般對英文菜單就是逐字翻譯或者是用拼音代替。”重慶渝北財富中心附近一家經營多年的川菜館負責人張先生告訴記者,如今,當地不少餐廳的菜單都是通過外包專業的公司進行翻譯,相信英文譯寫規定出臺後,將來各類菜品的翻譯會更加規範。
“這幾年我在中餐廳裡就餐時,有的餐廳雖然英文譯文還不那麼地道,但我基本上能看明白了,有些還會標註出使用的食材。”約翰遜說。
就在此項國家標準發佈不久後,作爲中國主要菜系川菜的發源地之一,四川發佈公告,要求省內相關領域在進行英譯時依照此標準進行,在具體操作時可以參考已經公佈的3500餘條規範譯文。
就讀於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美國留學生薩拉·塔拉特說:“除了標註食材外,我希望今後中國菜的翻譯上也可以更多地體現它的口味,這樣我們點餐時會更加方便。”
川菜大師彭子渝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中國的菜品種類紛繁,做法和內涵都各自不同,因此在翻譯時,如何讓體現內涵和簡明易懂相結合是今後需進一步考慮的。(實習生白紫微參與採寫)
(原標題:中餐界的“中式英語”將“活久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