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脫離民生,就是詐術
政大社科院29日舉辦了一場研討會,主題是「雨傘運動與東亞民主展望」,邀請2014香港佔中運動的港獨成員與談。本月稍早,政大剛把中正圖書館內的蔣公銅像移除,創校校長的紀念銅像流落到華興育幼院。在大選年一開始,政大爲何又炒作如此強烈的意識形態話題?值得深思。
座談會中,港獨分子大批中共治港的種種,與談的政大社會系教授黃厚銘則呼應,在武力威脅下的統一是另一次殖民,他也鼓吹了臺灣要以「刺蝟戰術」作爲對抗大陸的戰略。平心而論,這些結合港獨與臺獨的論述,在香港已經逐漸式微,在臺灣也激不起波瀾。而「香港本土派」找不到市場之餘,就又打着類似「前民運分子」之名到臺灣罵北京政府,凸顯了諸多虐趣。彷彿臺獨與港獨分子都希望臺灣真的跟大陸打一仗,然後獲得勝利。但這樣的理念不但不務實,也凸顯這些議論者心中並不在意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不幸的是,這種相互取暖的行爲,並未擘畫出一個國際上行得通的和平方案,只圖趁着美國與大陸的貿易戰論述一套新的獨立養分,反而凸顯了獨立運動的虛無縹緲及蒼白無力。
同樣出身前英國殖民地,若港獨有着印度甘地般的決心與行動,當然會有籌碼談,但不論臺獨與港獨,相關人等獲得光環進入政治體制後,說的那套與做出來的結果卻大相逕庭,時間一長,自然失去支持。百姓在意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高強度的政治動員或洗腦,事實證明「任何政治若脫離了民生,都是詐術」。
回顧過往,香港自從1842年《南京條約》割讓英國後,在1997年迴歸前,一直是英國海外殖民地之一,名義上過着自由民主生活、是東南亞金融中心,但實際上卻是看鬼佬港督的臉色討生活。老一輩香港人有着務實性格,正如早年常見心向祖國的年輕人離鄉背井到臺灣求學發展,科技大老闆林百里、歌手周華健等人都是例子,其中還以到臺灣念醫學院當醫生爲擠破頭的首選。
直到上世紀末,大陸的改革開放累積出巨大動能後,兩岸三地的經濟板塊開始位移。現在,臺灣大專院校已經很少看到以往把臺灣當寶地的香港僑生,因爲這個區塊已被大陸一線大城取代,不可諱言這也是港人務實的結果;反倒是留在香港本地謀生不易、無力外移他國的族羣看上臺灣相對低的房價、物價,想要「移民」到臺灣過生活。
從香港回看臺灣,難道我們真的只能繼續玩刨根式的反中仇恨,或是不惜用邏輯謬誤把臺灣帶向美國與日本等列強的懷中?這除了讓臺灣有再次被外國人殖民的危機,並無益處。臺港的確都遇到發展瓶頸,要如何和平突破需要智慧與方法,絕不是故步自封,喊些不實口號就可守株待兔。臺獨與港獨在臺北合流,如果純粹是學者放論或許可以理解,但若寄望由此找到彼此的解方,還是免了吧!(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