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安國/用「李登輝模式」解兩岸僵局

▲兩岸如繼續僵持,對臺灣經濟國際空間衝擊讓人憂心,建議政府不妨採用前總統李登輝於1992年提出的憲法主權領域意涵,也許是解開兩岸僵局解方。(Photo by 總統府/flickr)

衆所矚目的習近平十九大政治報告終於出爐。對臺政策有軟、有硬。對於臺獨再次強調「六個任何」的強硬立場。但又以「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爲兩岸同屬一箇中國」爲前提,開了一扇「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的門。

開創兩岸和平發展其實目前橫亙在兩岸互動關鍵問題,「一箇中國原則問題」,與1992年時李登輝總統所面對的是同樣一個問題。李登輝沒有迴避,決定在其主持之國統會作成「關於一箇中國的涵義」的決議基本上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的涵義作陳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箇中國』之原則……我方認爲『一箇中國』應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臺澎金馬。」就是這個決議,建立了與北京間之交集,開啓了辜汪會談。這個交集就是所謂的「九二共識」。所以李登輝可以說是「九二共識」的奠基者,也是其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開創者。 如今兩岸關係又面臨了相同的問題,蔡英文總統也應思考如何處理迴應此一問題。

蔡英文提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作爲面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方式。誠然,兩岸情勢與25年前有了相當大的轉變。在臺灣方面,對於兩岸關係的民意有了相當的改變,這可能是蔡政府所依恃的新情勢。但是不要忘了另一方面的新情勢是,大陸國力崛起及其國際地位影響力也有了巨大的改變。1992年大陸的GDP是臺灣的2.2倍,2016年是臺灣的21.2倍。兩相較量,北京是否有較25年前的立場後退的可能與空間?

至於所謂兩岸關係的模式,一般來說不外4個:一箇中國模式、兩個中國模式、一中一臺模式及1992年李登輝所拍板決定的一中各表模式。不知蔡政府心儀的是什麼模式?有什麼其他的新模式,也不妨提出來,爭取更多人的認同。

蔡英文總統也提出了「四不」原則,「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要回到對抗的老路」,非常好;至於「不會在壓力屈服」,也沒有人會反對。過去近70年,從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6位總統主政,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在中共壓力下屈服過,否則中華民國還會屹立至今嗎?

我國在國際空間上受中共的打壓是事實,那是國際情勢的現實,雖難扭轉情勢,但6位總統也都曾努力奮戰。我國作爲一個主權國家的地位與角色權力,沒有絲毫退縮。至今,大陸人民與官員來臺灣,要經過我們批准,持印有國旗的「中華民國大陸地區人入出境許可證入境臺灣。這就是主權的彰顯,有因爲承認「九二共識」而減損嗎?

我們擔憂的是兩岸繼續僵持下去,對臺灣經濟與國際空間的衝擊。僵持其實就是對抗的初級階段,習近平的報告雖然以和平發展爲主調,但從其阻止臺獨的強烈決心觀之,僵持對立,是不可能維持現狀的。

憲法主權領域意涵蔡英文總統應該不是未嘗盱衡整體情勢,否則不會一直謹慎的強調「維持現狀」,強調「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其實兩岸關係的解方就在《憲法》裡面。

不一定要用「九二共識」一詞,只要採用、重述李登輝總統在1992年決議的憲法主權領域的意涵,兩岸關係的僵局就可能迎刃而解。或許就稱這個爲「李登輝模式」吧!李登輝能,爲什麼蔡英文不能?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鄭安國,大陸委員會前副主委現任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資深顧問。本文轉載自2017年10月25日《蘋果日報》A13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