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發展史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想要面向未來尋找答案,最好先能夠深刻理解過去,並知曉過去到現在何以如此。

在線教育遊戲化的發展史,可以拆解爲:遊戲發展史,遊戲化發展史,在線教育發展史,以及在線教育遊戲化發展史。

首先,我們明確一下什麼是在線教育:

在原始社會,教育的主流是小範圍、個性化的教育。在古代的時候,實行的是私塾制,師傅會帶領徒弟學習。譬如孔子門下有七十二賢士,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孔子會根據弟子們的不同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工業社會以後,開始把教學內容分爲不同的學科,按照班級開設不同的課程,然後進行統一授課。這種授課方式大規模、大範圍地提高了教育的覆蓋面,但是失去了個性化教學的優勢。可以說,教育的互聯網化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個性化和教育的高覆蓋率。

在線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與學的一項活動,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了在線教育的發展,計算機和互聯網發展的程度,決定了在線教育的成熟度。與傳統教育機構的教育方式相比,在線教育具有效率高、方便、低門檻、教學資源豐富的特點。

4G網絡的高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APP也成爲了學習神器強力,更是成爲各大在線教育公司的必爭之地。基於上述特點,再加上互聯網的推動,在線教育平臺興起,規模逐漸擴張,並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

在線教育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誕生初期,模式探索,行業爆發。

一、誕生初期

互聯網在中國的起步始於1994年,中國的在線教育在20世紀末開始了緩慢的起步。

早期的在線教育發展受限於外部環境,主要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如網絡帶寬的限制)和家用電腦的使用,另一方面,用戶尚未養成接受線上教育的習慣,更談不上付費接受線上教育。

2000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90年代末的網校是以網絡爲介質的遠程教育平臺,其最大特點是不再受限於時間和空間,但是它只是單純地將師資力量在互聯網羣體裡進行了付費分享。

此類在線教育最開始是主要依靠錄播的形式開展的,由將課程的視頻錄下來,上傳到網絡上,學生上網進行學習活動。這個時期的在線教育品牌代表主要有新東方、滬江網校等在校授課模式的網校,這些網校作爲新生事物,迅速獲得了大家的關注,但是這類網校興起的時候,所開發的課程種類有限,加上設備的限制,受衆面相對較小。

之後一段時間,由於沒有找到盈利模式,在線教育進入徘徊期,整個行業在摸索前進,市場容量雖然頁逐年增高,但與迅猛發展的門戶網站,網絡遊戲,電子商務相比,在線教育只能算是一個增長緩慢的行業。

二、模式摸索

2010年前後,美國可汗學院的運營模式開始影響世界,而此時的中國互聯網行業,對於投資者而言,如電子商務、網絡遊戲機會已經不多,而在線教育成爲“新寵”。

2012年,美國三大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平臺的大規模融資強烈衝擊着人們的心理預期,導致國內在線教育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

2012 這一年,後來也被稱爲在線教育元年。

MOOC的發展爲互聯網企業介入在線高等教育提供了機會,從國外MOOC課程受益的互聯網教育公司中,較有影響的有果殼網和本站公司,國內高校自建中文慕課平臺的需求,受益的如清華控股公司北京慕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卓越智慧樹等。

除這些企業外,在線高等教育對精品資源的需求也爲傳統出版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作爲可能的內容提供商,傳統出版企業有互聯網巨頭和新興互聯網教育企業所不能比擬的資源優勢。

和互聯網爆發的時間點一致,也從這個時候開始,在線教育才真正的“在線”教育。

在這個階段,在線教育呈現井噴式發展,在線教育作爲互聯網產業的一個細分行業,開始受到互聯網巨頭(騰訊、本站、百度)的重視,數以百計的新興互聯網教育企業進入在線教育這個市場。

也是在這個時間,工具稱爲行業初期發展的主流形態,自2012年起,市場上集中出現了猿題庫、作業幫、阿凡題、咪咕學霸等拍照搜題類產品。由於能夠幫助學生提供解題思路,甚至是更爲便捷的抄作業幫助,拍照搜題產品們很容易便獲得了用戶。

流量來了,規模化變化卻遲遲無法實現。

另一批玩家則把希望寄託在“免費”上,“羊毛出在狗身上讓豬來買單”的互聯網式商業打法也曾在行業內流行。

YY總裁李學凌便曾表態,傳統的教育機構需要每個學員都繳費,而互聯網公司少部分用戶付費就足夠,對大部分用戶可以提供免費的優質服務。但與衆多移動互聯網造就的其他風口相比,在線教育實屬特殊。

2014年上線的100教育最初思路便是做免費課程平臺,其負責人劉豫軍曾透露,兩年內要投入10億,以免費模式吸引培養用戶。其商業邏輯與其母公司YY的發展策略一脈相承:通過YY語音吸引用戶,在獲得足夠多用戶後提供增值服務謀求盈利。

不過“免費”這個互聯網的大殺器在在線教育賽道卻失靈了。打着免費招牌的100教育初期通過收購、整合快速搭起課程體系,但招生量和營收卻不如人意。一位前100教育高管曾披露,平臺帶來的免費流量無法持續,團隊營收隨之下降。

對此,俞敏洪認爲,YY的做法並沒有任何新意,“秀場模式是利用網民的從衆心理,用比拼模式來激發用戶不理性的消費,教育領域的消費是理性消費,互聯網時代的盈利玩法替代不了傳統教育的盈利模式。”

免費模式行不通,在線教育公司們另尋出路。

2015年前後,O2O熱潮興起,在線教育公司們又開始嘗試做O2O,瘋狂老師、老師好、請他教、跟誰學等O2O項目陸續獲得融資,入場的投資者中不乏騰訊這樣的巨頭身影——2015年6月,瘋狂老師宣佈獲得由騰訊領投的兩千萬美元B輪融資。

但是O2O的好運並未延續到在線教育身上,自2017年起,瘋狂老師便被傳資金鍊斷裂,深陷危機的跟誰學則迅速從O2O中抽身謀求轉型。

無論是工具、免費還是O2O,在嘗試了所有可能的利器、風口後,在線教育卻仍舊未能取得進展,沮喪的情緒在行業蔓延。

粉筆網CEO張小龍將行業初期的失敗歸爲兩個傲慢:知識的傲慢和技術的傲慢。

這也是在當時,在線教育圈內流傳着“懂教育的不懂產品,懂產品的不懂教育”這句話的原因。

直到2016年,直播元年的到來,在線教育似乎找到了更爲有效的發展模式:以直播方式作爲知識傳播手段,建立教育直播平臺,通過它,講師和學員能夠進行互動,例如講師能夠在線答疑解決學生問題,而學生也能通過連麥的方式與講師對話,不可否認的是,教育直播平臺的出現是在線教育領域一個巨大的飛躍,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習成本,也是卓有成效的學習工具。

之後圍繞着教育直播平臺的功能升級,引入了白板技術,發展了衆多直播模式,做到了移動端和PC段之間的互通,能適用於1V1直播,小班課,大班課,雙師教學等多種模式,這個過程中也誕生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在線教育玩家:以VIPKID爲首的在線1V1少兒英語,以猿輔導,學而思爲首的K12網校,以火花思維爲首的在線小班課等等。

與行業初期不同,如今的直播課不只是老師在屏幕那端講課,更是一個涵蓋完整課程研發體系,包括主講、輔導老師、班主任在內的多重服務模式。這意味着在線教育公司們突破了名師侷限的規模化問題,也找到了解決在線學習效果不佳短板的方法。

就這樣,跌跌撞撞中,在線教育公司們終於探索到了突破瓶頸的鑰匙。

三、行業爆發

苦熬多年,摸索出商業模式後,在線教育公司們終於等來了爆發的時點。不過互聯網造就的風口下,並非所有人都能乘勢起飛。

2017年資本密集入場、2018年團隊規模擴張,2019年暑期頭部玩家通過重金營銷進行了面對面的第一回合較量,2020年疫情的全面加速,都不斷把在線教育這個“慢”行業推上了快車道。

在2019暑期大戰的硝煙尚未散盡之時,2020年春節,猿輔導在央視做起廣告,繼續高舉高打策略。隨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所有人的既定安排和節奏,隨着延遲復工、延遲開學範圍不斷擴大,在線上學成爲中小學生們的必選項。

陰差陽錯間,在隆隆的歷史車輪上,在線教育於這個特殊時期,來到拐點。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互聯網公司們以最快的反應速度上線了免費直播課,起初僅面向湖北地區,很快將範圍擴大至全國。從主觀上來看,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希望疫情發生,但從客觀結果來看,在線教育公司們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窗口裡,用戶規模確實水漲船高。

據作業幫披露的數據,春季免費直播課在2月3日正式開課後,截至2月5日上午10點,短短兩天時間內,全國報名人數突破一千萬。據猿輔導披露的數據,其免費直播課正式開課當日,共有500萬中小學生在線聽課。

這些數字放到在線教育賽道非常可觀。

一個可以對比的維度是,2019年暑假,在線教育公司們投入40億元,將行業正價課付費用戶數從十萬量級提升到百萬量級。如今,疫情下的免費在線直播課在線、報名人數動輒上百萬、千萬。儘管免費直播課與正價付費課不能完全等同,但這仍舊意味着,行業用戶量已經再上一個臺階。

短時間內取得數量級的突破,行業增長可以用爆發來形容。而僅僅在兩三年前,爆發式增長與在線教育行業似乎是無緣的,所有人對行業的定義都是“慢”,教育急不得是行業共識。

在頭部玩家的猛烈分流下,淘汰賽仍在進行。

在一個特殊的歷史進程中,在線教育被推至風口,但遇到了機會窗口的在線教育公司們並非高枕無憂,與機遇一同到來的便是風險。擺在在線教育公司們面前的還有如何將巨大流量做好轉化,如何優化技術、產品以提供更流暢的服務等問題。

更重要的是,自誕生始,在線教育面對的就是一個存量市場,任何一方勢力向前一步,都會帶來利益格局的巨大變動。深耕線下多年,傳統教培機構面對來勢洶洶的互聯網勢力不會坐以待斃;而當行業進入成熟期,巨頭也已經踏足而入準備摘果子。

在一個高達萬億人民幣規模的市場前景下,沒有人會輕易放棄吃下更大蛋糕的野心,一切充滿變數。

四、另外兩個視角

前面這部分,我們主要從時間的維度瞭解了在線教育的發展歷程。

其實,在線教育這個行業的發展歷程,除了從時間線的角度之外,還有兩個很清晰的視角可以用來分析這個行業的發展歷程:技術和用戶。

1. 技術視角

先讓我們從技術的視角,來分析分析在線教育的發展歷程,這裡有一個很清晰的發展主線:技術發展。

在線教育,加上了“在線”兩個字之後,就註定了這個行業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以及如今的大數據及AI等技術的強依賴。

從技術的視角,回過頭來看在線教育的發展歷程,很清晰的可以看到技術的發展對在線教育的影響有幾個非常明顯的拐點:互聯網的誕生,Web2.0時代,4G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直播時代,大數據時代以及AI時代。

互聯網的誕生:這個不用多說,沒有互聯網的誕生,就不可能有所謂的“在線”教育。

Web2.0時代:可以回過頭去看看2012年被稱爲在線教育元年的核心原因,是因爲美國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興起和大規模融資,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大規模”,如果沒有Web2.0時代的到來,僅僅依靠着Web1.0時代的內容服務商自己去生產內容,是沒有大規模可言的。

4G移動互聯網時代:4G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給在線教育帶來了新的載體和更多的可能性,正是基於4G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在線教育誕生了很多工具型App,這些工具型App建立起來的流量池對在線教育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直播時代:直播技術的成熟爲在線教育帶來規模化變現渠道,在線教育迎來加速發展期,促使教育直播平臺誕生,教育直播平臺的出現是在線教育領域一個巨大的飛躍,它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在線教學的師生互動性,降低了學習成本,也是卓有成效的在線教學方式。

大數據及AI時代:這是當前在線教育正在經歷的另一個重要拐點,得益於大數據和AI技術的發展,使得在線教育能夠根據用戶的學習大數據進行自適應教學自適應出題,藉助自然語言理解以及語音識別技術對用戶進行糾音,藉助人臉識別技術來檢測用戶在直播學習過程中的興趣變化和學習狀態等等,這些都只是開始,大數據、人工智能對教育的變革還將持續發酵。

未來,以大數據實現教育個性化,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在成倍放大教育產能的同時,將使得優質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 用戶視角

通過用戶的視角來分析在線教育發展歷程時,有兩條清晰的主線。

一是,面向的用戶人羣。

回過頭來看整個在線教育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在線教育面向的用戶範圍有一條清晰的發展路徑:職業培訓 -> 成人教育 -> K12教育 -> 學前教育。

在這條發展路徑中,有一個明顯的規律是:面向的用戶範圍對學習這件事兒的接受度和主動性是依次下降的。

在在線教育發展初期,當技術還沒有那麼成熟時,在線教育更多的是一個輔助工具的角色,可以線上去找一些資料進行學習,這個階段的用戶主要是以接受職業培訓(企業培訓,職業考試培訓,職業技能培訓)以及成人教育(考研,留學)的用戶爲主,這部分用戶對學習的接受度和主動性都很高。

伴隨着相關技術的成熟,在教教育也不斷髮展的更完善,同時相比之前也能帶來更好的效果,在線教育逐步進入K12領域,開始與線下的相關學科輔導機構爭奪用戶,讓越來越多上輔導班的用戶逐步往在線教育轉移。

最後是學前教育,選擇最後進入學前教育,主要原因有二:一是90後這一代人開始成爲家長,使得學前這個領域的可瓜分用戶規模逐步增長,這批伴隨着互聯網發展成長起來的家長對在線教育的接受度要遠高於以往的家長;二是相關技術和體驗的進一步發展,學齡前的用戶更多的是需要藉助更好更簡單的用戶體驗,更有趣味性的在線教學方式來激發用戶的求知興趣,從而達到啓蒙的效果。

二是,面向用戶的客單價。

在直播技術成熟後,在線教育其實有一條很清晰的發展路徑:面向用戶的客單價越來越低。

從最開始的1V1直播課,毫無疑問1V1直播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但與之相伴的是高客單價,以VIPKID爲首的在線1V1直播教育平臺,面向用戶的客單價基本都在1w左右,客單價還是相當高的,這也就決定了1V1直播的模式用戶規模天花板會非常低。

隨後誕生了小班直播課和大班直播課,在學習效果上因爲同1個老師同時面對的學生數量呈遞增趨勢,因此對用戶而言因爲受到老師關注和互動的機會越來越小,在學習效果上呈現下降趨勢;但在客單價上也是明顯呈下降趨勢,兩者的客單價差不多在3k/季度左右,這樣一來又提升了很大一部分用戶規模。

最後是目前誕生的以斑馬AI課爲首的AI課,以及洪恩少兒系列的成品課,這些課程模式的最大優勢是,幾乎是用一套相同的內容來面向所有用戶,這樣以來企業在內容生產的成本上幾乎是一次性的研發投入,後續只用進行內容升級優化,可以極大程度上降低內容生產成本,如此一來面向用戶的客單價也大大降低,以斑馬AI課爲首的學前啓蒙教育客單價基本在3k以內/年,又可以往下提升用戶規模。

在線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爲一個成熟且龐大的行業,很榮幸自己也能夠成爲這個行業的從業者,爲在線教育的發展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作爲一名在線教育行業的產品經理,每當我在視頻中看到一個個小孩兒,通過自己設計的產品,進行學習並獲得樂趣張開笑臉時,深感欣慰。

本文由 @AlecZheng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