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炮”成大學考題,觸動我們什麼?

2015年1月5日,微博上有人爆料:四川師範大學“大學生性文明與性健康課程期末試卷“驚現神考題”,20分的壓軸題爲“如何看待大學生約炮”。一時間引起網絡熱議,有人叫好,有人直斥“誤人子弟”,也有網友調侃“約炮有風險,一定要謹慎”。

第二天媒體便報道了任課教師的“澄清”,指出網友誤解了題目原題是問大學生對社會上約現象的看法,並不是對“大學生約炮”的看法。任課教師強調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且設置此題的初衷是希望學生樹立“正確的性道德性觀念”。教師解釋:“我們在課上的立場是反對這種沒有情感基礎、沒有責任感的行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性道德觀也是開課的重要目的之一。”

網絡圖

任課教師的解釋與澄清,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其主要目的是向學校主管領導表忠心:我很正統,千萬別因爲“網友誤讀”停我的課喲;次要目的是向公衆澄清:我們講的性是符合主流“道德”的性,我們沒有“誤導”學生。其實,從性教育專業角度看,強調“主流道德”纔是最大的誤導。

不瞭解性教育的人,通常認爲性教育的目的是傳播性的“科學知識”;瞭解性教育的人,懂得性教育是包括親密關係性別平等在內的全面的sexuality教育;我自己則一直主張:青少年經由好的性教育,定能增強其獨立的思考精神創造力、對真理的追求、對自己、他人和社會更負責任的態度,等等。

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育”便不能是教師單方價值觀灌輸,而應是鼓勵學生不同價值觀的呈現、多元的討論、開放地思考。好的性教育從來不是“我說你聽”,更不能成爲“規訓”,而一定是尊重不同價值觀的。教師只是學生思考的引路人,只需要守衛人權和性別平等這些普適價值觀的底線就可以,除此之外絕對要杜絕做某種價值觀的倡導。比如在約炮議題上,如果先假定其“不道德”,預設一個“反對”的立場,就悖離教育(不只是性教育)的目標遠矣。

所以性教育不僅不能迴避“非主流”的話題,相反恰恰應該拿有爭議的現象進行討論,在爭議中才更可能促進學生反思精神、思考能力的增長。“約炮”在性學專業裡的稱謂是“偶發型性行爲”,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性教育切入點。由約炮,可以討論多元的性價值觀,討論愛情、性、婚姻三者的關係,討論偶發型性行爲的注意事項,等等。於是,對約炮的討論便成爲一個培養對多元思想的包容,對個人私權的尊重、對親密關係的深入思考、對責任與安全意識重視的機會。這樣的教育,何其之美!但如果教師藉助話語權,把主流的價值觀強加給學生,便成了壞的性教育。

我無意指責這門課程的教師,他必須這樣澄清,必須及時給自己“抹紅”,否則可能被“抹黃”、“抹黑”;而且每個學校的“輿情監控”系統時刻在工作着,肩負維護學校“聲譽”的重任,也會想辦法出來“自證清白”。

教育界流行一句話:“學術禁區課堂紀律”。意思是,學術研究隨便做,你有什麼觀點都可以,但是,對學生講課的時候卻不可以“隨心所欲”,而要“守紀律”。同樣的話,在新聞界便是“思考無禁區,宣傳有紀律”。對“紀律”沒有明文規定,因爲中國人用腳指頭都可以想出來許多條。但是,學術的成果不可以傳播給學生,思考的結果不可以傳播給大衆,這學術與思考又爲了什麼?進一步,在一個強調教學和宣傳“有紀律”的社會,你會相信學術與思考沒有禁區嗎?所以,在我看來,這官冕唐皇的二句話,不過是用前面“無禁區”的漂亮外衣,包裹後面的“有紀律”的言論與思想管控而已。

我們對這樣的管控早已經習以爲常,見怪不怪。但可悲的是,這些強調“有紀律”的人,同時也在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創造力一定是靠“無禁區”培養出來的,當課堂上強調“有紀律”的時候,只會培養出沒有獨立思考精神,唯上是圖的順民愚民。中國在可以預期的未來,各領域均難以培養出大師根子正在這裡。

性,從來不只是兩腿之間的事。一個大學的課堂,如果連“約炮”都不敢鼓勵學生多元思考,都要進行“道德批判”,再談培養具有思考精神、創造能力的人才,這種鬼話連鬼都不信。

事情發生在一所師範大學,師範大學主要是培養未來的教師的,當這些思想被禁錮過的學生成爲教師,這樣一代代“師範”下去,他們的學生又會怎樣?

幸好有了互聯網,我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多元了,我們的思考不會被課堂上“有紀律”的教學所束縛。對於那些向我們灌輸鬼都不信的鬼話的教育,我們也開始懷疑了。“有紀律”的教育死亡之日,便是民族再生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