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燒錢”競爭 在線教育應迴歸本心
新聞背景:
據報道,各大在線教育平臺財報顯示,僅三家知名在線教育機構2020年2月至11月的營銷費用就超過100億,相當於“燒”掉了4個蛋殼公寓的市值。在線教育平臺營銷大戰的邏輯並不難理解:通過“燒錢”聚集流量,並拖垮那些無力一直“燒錢”的平臺,最終獨佔市場份額。
過分逐利 在線教育失了教育初心
在線教育憑藉強大的教研能力、大數據能力,確實可能像他們自己宣傳的那樣成爲“學習的科學”,讓孩子“科學地學習”,還能縮短城鄉教育的差距,促進教育公平。但資本的深度介入,也很可能讓“學習的科學”淪爲“掙錢的科學”,過分逐利之下,失去了教育的初心。對於這一點,企業和監管部門都需要警惕。【詳細】
與瘋狂“燒錢”對應的是,在線教育機構的整體虧損情況十分嚴重。據統計,2020年全年,資本向在線教育領域輸入了近150億美元,但在線教育的收入只有幾百億元人民幣。對此,一些“頭部”在線教育機構不以爲意,認爲“燒錢”模式,會最終讓“無錢可燒”的機構退出,從而“洗牌”讓最終的勝利者“一家獨大”。【詳細】
在線教育不應“燒錢”販賣焦慮
在線教育機構有做大平臺的追求,可以理解。但是,學生家長選擇培訓機構,說到底是出於差異化需求。從這一角度看,在線教育是很難出現像其他互聯網行業那樣的超級航母企業的。擴大規模的教育機構,如果做不好質量控制和成本控制,很快就會陷入破產關門的困境。在線教育機構投資者和經營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不能盲目追求體量和規模,而需要打造個性化的、滿足受教育者差異化選擇的在線教育產品,這也是校外培訓機構的存在價值所在。【詳細】
海納百川,思者無域。校內教育也好,校外教育也罷,教育的本質在於包容與思考,在於啓迪與傳承。疫情改變了很多,也給了在線教育得以重塑與整合的契機。關於校外的教育培訓機構,教育部在2021年的工作計劃當中,將整頓教育培訓機構列爲重點工作之一,主要目的就是減輕學生和家庭的壓力。這起碼包含兩重題內之意:一是教培市場不是原罪,二是“提質減負”纔是在線教育等校外培訓的主旋律。在線教育,不應該是“燒錢”販賣焦慮,而應該矢志成爲“新世紀學習變革的重要貢獻者”,讓家長安心、讓孩子成長。【詳細】
讓教育迴歸學校 多從課堂源頭下功夫
解決教育焦慮,不能只靠企業自律和家長覺悟,必須把因果鏈搞清楚,把責任鏈理清楚。校外培訓機構之所以能“打動”家長的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有些地方的校內教育教學安排、管理服務沒有跟上,學校減負了、教得少了,招生考試難度依然大。從實踐來看,校內教育抓得緊、抓得好的地方,校外培訓機構很少成爲家長的首選。因此,解決在線教育的亂象,還需要讓教育迴歸學校,多從課堂源頭下功夫。【詳細】
販賣焦慮式砸錢營銷,並不是在線教育該有的姿態。再說,任何商業性在線教育平臺,作爲基礎教育的補充與“選配”,終究不是國民大教育體系內的C位角色。前不久,中國消費者協會梳理出的“2020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中指出,在線教育消費維權問題頻現。奉勸融資“燒錢”的在線教育,少在社會性焦慮的傷口上撒鹽,多在教育本位的舞臺上潛心唱好戲。【詳細】
微言大義:
@無盡的夏天:進擊吧,巨頭!看你們誰更能“燒錢”。
@參商如舊:資本就是哪裡有利潤就往哪裡追逐。
@正在加載中:好多在線教育公司管理者跑路聯繫不上,學員數千萬報名費打水漂,學生課程被關閉,老師工資發不出來。
@伍德:疫情給了線上教育發展機會,如果能達成線下教學的效果,線上教育其實是很好的。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資本始終是逐利的,爲了佔領在線教育這一新的“風口”,投資者想方設法販賣教育焦慮,瘋狂“燒錢”競爭,使得在線教育平臺淪爲牟利“工具”,令教育變了味道。在線教育作爲教育行業,還是應迴歸教育本心,將關注點放在提升教育質量、加強平臺服務等方面,爲廣大學生提供更便捷的學習平臺和多元化的教育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