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玩趣集:上世紀那些古怪又蹩腳的老鍵盤

愛玩網獨家編譯,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現代電腦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有着無數次的技術進步。無論是如今已經普及的圖形聲音效果,內存的擴大和提速,高解析度畫面的顯示器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然而回到上世紀70-80年代,你會發現這些如今作爲電腦的基本硬件性能不但昂貴而且支持十分差。技術侷限性只是一方面,主要從體驗設計上來說十分糟糕。

今天我們可以來看看鍵盤的發展。如今無論你是一個坐在辦公室裡的上班族還是喜歡在電腦上玩遊戲玩家,這都是PC上不可不少的一個設備。如今隨着技術發展,使用USB接口甚至藍牙無線遊戲鍵盤不光順手還方便,價格還便宜。很多鍵盤還會專門針對玩家做出額外的設計,比如更多的功能和多媒體操作等等。

“這啥玩意兒啊?”相信的確會有這麼看老電腦的孩子們

而讓我們看看上世紀70年代的蘋果2、Tandy TRS-80和Commodore PET等市面上的主流個人電腦,你會發現當今你所掌握的輸入手法完全用不上。在那個消費電子設備發展蠻荒而原始的時代,很多時候廠商們爲了讓用戶購入一臺電腦,首要的任務就是把價格壓下來,一些不是很重要的部件 —— 比如鍵盤 —— 就是他們壓榨成本的地方,在這個一分價錢一分貨的世界裡,結果可想而知。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古怪70-80年代的電腦鍵盤,這些鍵盤不光設計古怪而且有時候,難用程度超乎我們的想象。儘管當時的個人電腦已經嘗試將打字員們從古老的機械打字機中解放出來,但實際上他們也是試了很久之後才做到了這一點。

IMSAI 8080(1975年)

好吧,這個東西嚴格來說算不上我們現在所說的鍵盤。IMSAI 8080型微電腦一直假裝自己是個人電腦(最早的電腦是計算導彈軌跡用的軍事設備),不過實際上那個年代大多數同類設備都是這樣進行互動的。通過按下對應的按鈕來進行指令操作和控制,而這些“按鍵”顯然不是讓你用來打字的。

如果你看過80年代的電影《戰爭遊戲》的話,應該對這個古怪的老傢伙不會陌生。只不過在電影裡這個東西配上了IMSAI IKB-1型鍵盤,所以看起來還像那麼回事。

康懋達PET(1977年)

康懋達(Commodore)可以說是個人電腦史上,最早的一體化電腦之一。這款PET使用的是特製造型的一體化金屬外殼,配備了磁帶驅動器(是磁帶你沒看錯)和內建單色屏。然而和Commodore曾經推出的計算器品質完全不同的是,PET個人電腦的鍵盤鍵位間距很小,整體也很平的方形按鍵,使得打字輸入指令成爲一種十分痛苦的事情。更要命的是,這個鍵盤上的標識是貼上去的,也就是說隨着時間和使用,鍵位標識可能會脫落下來。

雖然PET在那個年代是少數幾個帶數字小鍵盤的電腦,不過他們的確聆聽了消費者們對這個鍵盤的負面反饋而且十分走心地做出了改動。1982年他們爲日本市場推出的命運坎坷的康懋達MAX(1982年)電腦,配置了一個適合打字而像樣的下落式鍵盤。

VideoBrain家庭電腦(1978)

雖然名字裡同樣是Family Computer,但這個和我們熟知的任天堂FC沒有任何關係!VideoBrain FC的黑色塑料外殼代表了70年代的工業設計審美,這也是首個可以使用卡帶的個人電腦,甚至還有四個手柄接入插口(當然只能運行VB自家的遊戲)。不過這個電腦有着佈局非常奇葩,而且只有36鍵的半下落式鍵盤實在是毀掉了你的所有妄想,包括空格鍵旁邊用一個NEXT鍵來替代了應有的回車鍵

用這個鍵盤打字還是很有難度的,不過好在這個電腦內建了一個類似記事本的程序,可以讓你練習如何用這個鍵盤打字。

Interact家用電腦(1978年)

Interact這個可憐的娃破產比較早,而且是在開始清償階段在雜誌上刊登出的那些廣告之後才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個東西配置了內建式磁帶驅動器和鍵盤,但這玩意實在是金玉其表。

這個鍵盤上一共有52個又小又難用的塑料鍵位,而且數字居然是從2開始的…… 顯然這個鍵盤的佈局是效仿在當時還未退圈的打字機。雖然這鍵盤的第53個鍵是空格鍵,而且佔位巨大,但回車鍵(CR)卻和鍵盤上的其他案件一樣又小又難用。

雅達利400(1979年)

上世紀美國電子產品巨頭雅達利(Atari),在1979年推出的兩款電腦,並依靠聲音和圖像性能提升了行業的新標準。其中800型是高級型號,包括了顯示器端口、完整的落下式鍵盤等豪華特性,當然價格也是十分豪華就是了。而這裡說到的400型,則是一款價格和功能一起削減,並且聲稱是更適合兒童使用的電腦。通過使用突出鍵位的平板膜鍵盤設計,以及避免被兒童損壞或導致兒童受傷的一體式設計,雅達利成功地做到了這兩個賣點。

雖然如果你放慢打字的節奏,還是勉強可以在400型的鍵盤上打出字,但手感如何呢?你可以試着在觸摸屏上用虛擬鍵盤打字,這樣就知道這個按鍵反饋有多糟糕了。

辛克萊ZX80(1980年)

由於這是第一臺真正廉價的個人電腦,所以也是許多油膩的中年程序員大叔們最早接觸的電腦之一。由劍橋大學的辛克萊研究中心(Sinclair Research)設計的ZX80,它小巧而輕盈的外觀即便在今天來看也很神奇。不過在微電子技術還不發達的當時,這個小電腦的麻煩就在於內存也很小(只有1K),在CPU繁忙的時候無法輸出圖像,一體式的結構設計和完全的平板膜鍵盤使得用起來並不怎麼方便。

非常有趣的是,除了通過手動輸入之外,這個電腦上還有一些默認的BASIC代碼指令輸入按鍵。雖然對於那些當時熟練的程序員來說這個被後續辛克萊電腦繼承的功能很實用,但對於其他人來說一無是處。

坦迪彩色電腦(1980年)

儘管在1980年坦迪(Tandy)公司的TRS-80型個人電腦銷路最好,公司的銷售們卻帶給了管理層這樣一個新的流行趨勢信息:價格更低廉、配有聲音和彩色圖像功能的電腦勢在必行。於是坦迪公司的技術部人員本着成本控制的理念,將其早些的農業電腦終端做出了改進之後推出了這款名爲CoCo的坦迪彩色電腦。由於爲了控制成本,這臺電腦使用了很多和同爲該公司產品的可視圖像終端機公用着許多部件。

如果你在打字之餘考慮把手搭在鍵盤上休息一下的時候,可小心別把那個灰色的外殼給摩掉了,這外殼的耐久度着實比較堪憂。作爲電腦輸入用的鍵盤,鍵位佈局還算是合理,鍵位小的恰到好處而且間距略大,所有的鍵帽都是硬塑料製成。比較寬廣的鍵盤佈局對於當時的軟件工程師來說比較方便,他們可以將複雜的軟件設計圖紙放在鍵盤上做參考。不過後來CoCo的升級型號則使用了比較傳統的鍵盤設計樣式。

松下JR-200U(1983年)

松下在80年代初推出的這款JR-200U型個人電腦是基於低成本低價位理念設計的,因此這個電腦可能在一些技術細節上比較讓用戶難受,而且就和當時它在市面上的衆多競爭對手一樣很快被人們遺忘。

雖然從外觀上來說,松下JR-200U的緊湊設計和多段落式按鍵比她的競爭對手們略勝一籌。不過儘管這個63鍵的鍵盤佈局和設計合理,而且有着Ctrl、Shift、空格、回車和方向鍵等便利的功能鍵,其早期的浮島式鍵盤設計以及其導電橡膠的準確性上並不如看着那麼好。

美泰寶瓶座(1983年)

這個電腦的設計師鮑勃·德爾·普林西普(Bob Del Principe)那句臭名昭著的炒作口號“寶瓶座 —— 70後專用!”就是對這個東西最好的寫照。美泰(Mattel)公司設計的獨立式低價位電腦在推出時附帶了很多划算的捆綁套裝,不過結果就如你預料 —— 這個產品僅上市四個月就停產了。

雖然從外觀上來看還算是符合80年代的“科技感”,不過電腦適中的性能卻沒有在48鍵橡膠浮島鍵盤上體現出來。對比美泰當年的主要競爭對手來說,這個鍵盤在佈局上可以說是符合自家軟件的使用,但你怎麼也不會覺得在把空格鍵放在應該是Ctrl的地方,以及把回車鍵放在右Shift位置的鍵盤有多正常,更別提使用手感了。

哦,還有…… 看到1鍵旁邊那個白色RST鍵了嗎?那個是重啓電腦的Reset鍵,不知道設計師當時是否吃錯了東西后想出來的。

多美家教(1983年)

把自己假裝成學習機的遊戲機可能不止是小霸王,當年日本多美公司的這款電腦在其身份定位上就給了消費者這樣的困惑:這玩意到底是玩具還是電腦?畢竟多美公司在當年聞名市場的產品是嬰幼兒玩具,所以如果這個是多美生產的產品,那麼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是個玩具。

然而實際上這臺家教電腦,其性能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強而有力:16位處理器,16色圖形處理能力,三聲道音頻和AV視頻輸出接口。不過多美當時在宣傳上,是給予那些5歲左右兒童早教用的電腦,附帶的軟件是將遊戲和學齡前教育結合在一體。所以爲何會有這十分可愛的56鍵設計和紫色的空格鍵就能理解了。

後來多美公司推出了MK2型改良型號的家教電腦,並改用了完整的下落式鍵盤。只不過就和當時大多數日本的電子產品一樣,從未走出過國門。

坦迪TRS-80彩色小電腦(1983)

由於1982年天美時辛克萊1000型迷你電腦因售價不到100美元而熱銷,於是坦迪公司決定追上廉價微型個人電腦的熱點。坦迪公司甚至將自家的高級型電腦作爲了競爭對手來推廣這個。這個電腦小到差不多一本硬皮書的尺寸,名爲彩色小電腦(MC-10型)更像是一臺我們前面提到的縮水款CoCo電腦。而且就如同你所預料的那樣,無論是性能、功能甚至是鍵盤都被縮水了。依舊是難用的硬塑料按鍵,而這次更小的鍵盤使得輸入難度是難上加難。

不過坦迪當年在追這個熱點時撞到了電線杆子上。因爲就在那個年代的技術進步,使得實驗室級的電腦可以微小化到常規個人電腦的尺寸並有着更強的硬件性能,包括坦迪自家的CoCo彩色電腦。

天美時辛克萊2068(1983年)

雖然在兼容性上並沒有她應有的表現,不過天美時(他們的主打產品是手錶)和辛克萊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美國版的英國ZX光譜電腦(1982年)”。這是天美時基於原本英國產的ZX光譜電腦的改良型號,加入了獨立音頻處理芯片,兩個手柄接口,一個卡帶接口和額外的顯示模式。

不過雖然天美時爲這個電腦加入了很多炫酷前沿的新技術,他們並沒有對ZX80上原有的鍵盤做出太多的改進。一如既往塑料和橡膠鍵帽所帶來的糟糕手感讓用戶酸爽的不行。同時還保留了ZX80那讓人愛恨交加的BASIC指令功能。

IBM PCjr(1984)

談到80年代的電腦,你怎麼能忘掉IT業巨人IBM呢?當年IBM的PC 5150(1983年出品)和其後續型號在商業領域的巨大成功時,你會覺得他們怎麼都不會把鍵盤這種東西搞砸。然而他們的確搞砸了,就是當IBM決定將他們在商業領域的成功“複製”到個人家用電腦領域時的一步錯棋。

PCjr可以說是一臺性能還不錯的PC兼容機,兩個卡帶插槽,遙感插槽,16色圖形,三聲道和一個設計佈局十分友好的62鍵無線鍵盤。鍵盤的按鍵看起來有點寬,間距也不小的塑料材質鍵盤。雖然價格上來說有點不划算,但真正讓這個電腦遭到重創的正是這不太可靠的無線鍵盤。就在發售7個月之後,IBM推出了使用傳統打字機式鍵盤的改良型號,但PCjr的名聲並沒有因此而回暖。

一年之後,IBM停產了PCjr並效仿坦迪1000型電腦的造型,設計製造了更完善也更好用的家用電腦。

後記

其實當年很多個人電腦的鍵盤都是和主機在一起的一體化設計,只不過大多數爲了成本控制而削減了材料導致的手感不佳。在後來PC的發展過程中,操作系統和硬件互相兼容和標準化之後,就很少再見到奇奇怪怪的鍵盤了。如今無論是薄膜鍵盤還是機械鍵盤,在佈局上基本是一致的。不過電腦用戶和遊戲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選擇不同的鍵盤。

我們得感謝那個混沌時代後的進步和這種“標準化”,從而讓我們無論是打字還是玩遊戲都能獲得舒適流暢的體驗。當你的手指在鍵帽之間飛快疾馳地撫慰而過,體會着在輸入時手指和鍵帽之間摩擦所帶來的細微快感,並不由得陶醉在其中的時候,一起微笑而愉悅地感受技術進步的美好吧。

本文來源PC Ga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