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耕作免剝削 中山大學成立社會企業挺小農

▲「Farming發名國際」的合作對象爲南臺灣地中小農。(圖/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大學成立社會企業力挺優質小農!中山大學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成立的品牌「Farming發名國際」,是一間專爲中小農設立的社會企業,與使用友善耕作農友合作,透過架設網站直接出貨的方式,讓農民免於盤商層層分潤,而企業所獲取的營利,也會以固定比例回饋給在地小農,達成生產者、消費者、生態環境三贏的局面。

中山大學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主任吳仁和團隊長期鑽研農業研究,有感於小農所面臨的收購價總是從末端售價往回扣,利潤多被中間的批發商通路商、行口瓜分,爲能達成「去中間化」,與小農建立網路銷售平臺,成立「發名國際」社會企業,希望改善小農身處農業生態系最底層的弱勢現況

▲發名國際執行長施喬心親檸檬農友黃小姐。(圖/中山大學提供)

吳仁和表示,爲能創新農業生態系使其永續發展,讓小農團結起來有共存的商業模式,合作對象以符合有理念、有產量、有品質,卻無資源、無通路、無品牌等「三有三無」定義的小農爲主。其也結合科技部新興科技創新營運模式研究中心設立與維運計劃之「新興科技創新營運模式發展之研究—以新農業爲例」、以及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劃「建立農村電商平臺生態系—推動農村社區實踐新科技」,將學術知識轉化場域實作,帶領學生將課堂所學之知識、工具解決場域問題。

▲中心主任吳仁和促各單位實地果園交流。(圖/中山大學提供)

發名國際執行長施喬心說明,團隊成員會親訪每位合作農友,確定對方使用的是有機、友善的耕種方式,並在接收訂單後才從產地新鮮採收,爲客戶嚴格把關水果品質;公司高達70%的股份交由小農入股,確保社會企業的運作和未來發展符合農民利益。另外,公司盈餘也投注在農村,因應不同水果的特性,添購加工設備或選果機等。

發名國際成立至今,合作農友總數達150位,銷售高達26種水果品項,並鏈結17個第三方合作伙伴,包含政府、產業、大專院校等,於南高屏13個區域形成產業聚落。而在消費端,累計有80間企業、32位團購主、754位消費者的支持。同時,也時常舉辦交流活動,例如在中秋節前夕舉辦「伴你左柚」友善農業共遊活動,讓參與者瞭解文旦背後的生態環境,致力推廣「農村創新、公益轉型」的理念。

農友李明彥表示,因着中山大學資源的導入,可以提供平臺、物流通路,也讓自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耕種、栽培更好的水果,也因爲平臺的推動,產量也較過去提升了1/3。中山大學資管系碩士生呂幸玢提到,實際走入農村後,被農友的熱誠、用心與堅持感動,藉由在真實場域中,與農友、企業、通路商等生態系中角色們接觸、互動,可以真正體會課本、理論中所說的「平衡利害關係人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