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安/中國「擴張意圖」紙包不住火

共軍透過刻意參加某些特定區域維和行動累積並強化軍事介入經驗,以期在周邊區域衝突中能夠扮演關鍵角色。(圖/中國國防部)

尤里安/現任軍事戰略評論員淡江戰研所畢業。

中國在習近平政權第二任之後的軍事強化和對外擴張已爲不爭的事實,而其目的除了表面上包裝的經貿目的之外,基本上就是爲了擴張國家生存空間,鞏固戰略咽喉地帶和對抗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固有勢力的國家戰略行動。其中除了爲人所熟知的東南亞、南亞和非洲一帶之外,中國近年來不斷大張旗鼓且頗有斬獲的另外一個地區其實就是向來較不爲人所知的大洋洲區域。

中國圖謀大洋洲區域之想定

由於大洋洲區域地廣人稀,因此長年以來在國際上都未得到太多重視。雖然在冷戰時期美、澳、紐等國基於作戰需要設置不少前進作戰據點,但在冷戰結束後由於經費考量多半已經處於封存或甚至是廢棄狀態。而大洋洲島國由於缺乏良好的工業基礎,因此多半隻能仰賴觀光或漁業作爲國家主要收入來源。正是由於在經濟上的相對弱勢和缺乏外援,因此當中國開始對大洋洲島國提供經濟援助作爲擴展先鋒後,幾乎立刻就席捲多數大洋洲島國。

中國之所以投下鉅額資金的原因當然不是慈善事業,而是着眼於大洋洲島國的豐富海洋資源和戰略位置。由於大洋洲島國的主要領土都是國際海洋法所承認的島嶼,這代表每個大洋洲島國都能夠合法宣稱擁有200浬範圍的經濟海域(EEZ)。換言之,目前14個主要大洋洲島國就擁有總計1,906萬平方公里的經濟海域。

▲配合航艦戰鬥羣支援的共軍兩棲戰隊若以南海要塞島礁支點,將可有效對周邊國家形成威脅,大幅壓縮美軍反應時間。(圖/中國國防部

一帶一路的整合

中國對於大洋洲島國的戰略擴張攻勢始於2006年的經濟發展論壇,主要目的爲建立和大洋洲島國的對話機制。而在習近平上任之後,隨着中國對外擴張態勢的確立,大洋洲島國交流與擴張也正式拉開序幕。先是在2013年再次舉行經濟發展論壇,緊接着在2014年出訪斐濟,並且在斐濟和中國原有的8個邦交國舉行聯合會議,並且在會中首次將海上絲路訂爲未來中國和太平洋島國的發展方針,代表一帶一路計劃的範圍正式延伸到太平洋海域。而在2015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名發表的海上絲路文件中,就特別把從中國沿岸穿過南海進入南太平洋假想軸線列爲海上絲路的重要發展方向。

持續進行的駐外基地建設與遠航行動

海上絲路的投資除了糧食安全之外,更重要的考量當然就是擴張共軍在海外的活動能力,也就是透過軍民兩用基礎建設投資儘可能地擴大影響力,這也是中國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非洲等地所慣用的手法。中國希望藉由在關鍵戰略水道或商業航道附近的大洋洲島國獲得並掌控港灣設施,讓中國在推進海上絲路的同時能夠獲得保護海外戰略利益的武力投射支點。其中像是斐濟的思巴港、巴布亞幾內亞的摩勒斯比港、阿內瓦港和萬那杜魯甘維爾港,就都是能夠扼控太平洋和第二島鏈周邊航線的戰略要衝,若是中國能夠至少獲得長期利用這些港灣作爲軍事用途的權利,那麼對於南太平洋乃至於南海的戰略態勢將會產生嚴重影響。

▲在習近平體制強化對外擴張路線的現況下,中國透過海上絲路前進大洋洲擴張影響力的作爲絕非偶一爲之的產物。(圖/中國國防部)

似曾相識的戰略變化

中國的海上絲路戰略對於大洋洲島國的勢力擴張企圖其實在某個方面和持續至今的南海擴張態勢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的起點都是中國利用經貿先行強化對於周邊國家控制力,然後逐步將軍事力量伸入目標地域。但在軍事力量介入的同時,也引起周邊國家的高度注意,特別是那些原本就將目標區域列爲傳統戰略利益範圍的國家,結果往往就是導致原本看似低盪的局勢逐步升高,也讓中國的擴張意圖紙包不住火。

熱門點閱》►共軍出動「轟-6」除了壓臺,還特搜各國「意想不到」的情資►從國防預算看川普「印太戰略」走向►拚轉型?習近平主導「大規模」軍事改革

►看更多【尤里安】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全球防衛雜誌》。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