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姑娘被中國川菜征服 專研20多年寫出200道菜譜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21日(記者上官雲)寒冷的冬天,熱氣騰騰的美食溫暖了無數吃貨的胃,川菜也是其中之一,想一想便令人饞涎欲滴。

最近,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寫的一本《川菜》火了。她研究中國烹飪及中國飲食文化20餘年,曾四次獲得烹飪餐飲界“奧斯卡”詹姆斯·比爾德獎烹飪寫作大獎,也曾因爲熱愛川菜,想要當一名廚師

扶霞在“蒼蠅館子”後廚做菜。扶霞供圖

一位英國姑娘,如何與中國美食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位美食作家的誕生

扶霞?鄧洛普來自英國牛津。上世紀九十年代,她來到中國旅行,朋友請她吃了一頓正宗的川菜,就是這頓飯,影響了她的人生軌跡。

扶霞倫敦家中的廚房。扶霞供圖

1994年拿了獎學金後,扶霞選擇到四川大學讀書。來到成都後,安逸生活節奏、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美食,讓她徹底愛上了川菜,甚至撿起了兒時的夢想:當廚師。

那時候,川大周圍都是老街,有很多小攤、蒼蠅館子。扶霞會跑去品嚐軍屯鍋魁,也會在小麪館裡吃上一頓擔擔麪或者海味面當做午飯,好吃的似乎總不重樣。

蒜泥黃瓜滷鴨心、魚香茄子……我從小就喜歡做菜,品嚐了那麼多好吃的菜點,很快有了學習一點烹調技法的念頭。最早是直接跟老師、朋友,以及小館子的廚師學。”她回憶。

扶霞甚至花了3個月的時間,專門去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習專業廚藝,成爲那所學校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走進廚房,她和大家一起學習烹飪技術、刀工以及如何調味

總結心得,她把自己對中國美食的熱愛寫成了書,比如《川菜》《魚翅花椒》。在扶霞看來,川菜的偉大之處就是“點石成金”,僅僅簡單的豬肉和茄子,就能驚豔味蕾

“原本研究川菜和學會做這些川菜只是因爲愛好,沒有什麼大的計劃,但肯定改變了我的命運——通過川菜,我成了美食作家。”她幽默地表示。

被川菜迷住的英國姑娘

和《魚翅與花椒》比起來,《川菜》是一本地道的菜譜:從鍋碗瓢盆到配料香料,涵蓋200道經典川菜。

扶霞做的魚香肉絲。圖自《川菜》。出版方供圖

“我寫這本書原來的目的是給西方人介紹川菜,以及中國多樣化的菜系。”扶霞想盡量在書裡體現川菜的豐富性,從街頭小吃宴席菜餚,從農家菜到家常便飯,“如果有雞豆花,那肯定還得有一份炒雞雜。”

有的菜譜,肯定不可缺少,比如說麻婆豆腐回鍋肉、擔擔麪、魚香味型的菜。這些之外,扶霞選了一些自己特別鍾愛的菜,比如粉蒸肉爛肉西芹

有時候,扶霞的美食筆記裡可能記錄了一種菜餚好幾種不同的做法。她便翻資料,然後通過廚房的實踐來制定標準,“自己做,每次記錄做法、評價結果,下次可以據此稍微調整。”

樟茶鴨的做法比較耗時,在成都也很少有人在家裡做這道菜,她也會一本正經地動手製作,弄得家裡到處都是煙燻味。

“在家裡做這道菜肯定比不上專門的廚師,可是如果只煙燻鴨腿或鴨脯,還是很好吃,不太麻煩,最好是在院子裡慢慢薰。”她得出了結論。

圖片裡所有的菜餚和小吃都是扶霞親手完成,唯一的例外是包子,那是她的大廚朋友魏桂榮的傑作,“因爲過了這麼多年,我還是包不出漂亮到可以出鏡的包子。”

上述菜餚中,她對那一套成都名小吃頗爲得意,“每樣小吃點心我都單獨做了,涼粉是自己點的,葉兒粑甜餡鮮餡都有。還有火爆腰花,因爲我覺得在外國人中,我的刀功還可以。”

菜餚背後的飲食文化

換個角度看,扶霞整理的是菜譜,體現的卻是活色生香的生活,還有對飲食文化的探討。

她曾吃遍中國八大菜系。扶霞形容,川菜的辣帶着一絲絲甜,就像悠閒的四川人,總是帶着甜甜的體貼;湘菜直接又毫無妥協餘地;揚州菜則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溫暖而撫慰人心。

新版《川菜》書封。出版社供圖

“最能代表川菜靈魂的還是民間菜點。”扶霞說,只需要很普通的原材料,烹調方法不太複雜,但味道卻好得很,“如果川菜是一個人,這個人肯定很好玩,很幽默,很大方。”

在新版《川菜》的自序中,扶霞會很感慨地懷念曾在成都吃過的某些菜餚,如今幾乎已經消失第一版中某些菜譜裡寫到的老成都日常生活,現在幾乎消失殆盡。

她解釋,川菜如此博大精深,浩瀚無垠,擁有豐富的地域多樣性,不可能在一本書中寫盡。但希望這本書能夠爲英語世界的讀者領路,走得略遠一些。

紀錄片導演陳曉卿評價,“我們需要扶霞這樣的中餐使者,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讓世界更瞭解中國,也讓中國人站在世界的座標裡認識自己的文化,以及自己的一日三餐。”

“川菜對我意味着很多經歷、很多朋友,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扶霞說,通過川菜,她認識到中國的文化、歷史,“當然,我也吃了很多好東西,真有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