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本土學生和中國留學生選學校的三大差異!
國內留學生的選校思維其實是比較單一的,衝排名就完事了。沒有那麼多花裡胡哨的。當然,這很符合國內就業形勢,本身主流意識沒啥毛病,只是大家都求同,會葬送一些學生的個性和創意能力。有利有弊吧,畢竟人都是不一樣的,有人的確學校排名,有的只適合極少數專業發揮他們本身性格特長,然後變得更好。
國內的行情是這樣,但英國這邊,本土學生選學校的核心要素其實是不一樣的。相對來說,不是本土留學生更務實以及更考慮性價比多點。
今天我們聊下英國本土學生考慮學校的三要素。
No.1 離家近
在英國本土的學生,無論是久居英國的,還是新拿身份的,或一些華裔孩子。他們核心選校的邏輯基本上都是要離家近。
遠沒有意義,畢竟他們當地的社會關係,人脈,資源就在附近,沒必要跑很遠,刷個排名,或這個學校全英reputation高出一點點就去那邊。不太存在這個事,無論本科還是碩士都這樣。當然,碩士當地學生讀的少,一般讀也是往2年的Research課程去讀,很少讀一年taught課程的。
離家近還有個好處,就是本身對環境比較熟悉,打個短工或其他的也方便。家裡可能會有一定的人脈資源推薦。不需要自己從0開始。
其實離家近這個事情,國內少部分城市也有這個行爲,像珠三角的,就不喜歡到處跑。人家就近就業就挺好,還可以往香港那邊跑跑。
No.2 便宜
本地學生繼續升讀本科或博士,不像國內學生一樣,他們本科基本需要靠自己去支付這個學費。或者貸款,或者申獎學金。本土學生其實和國內行情差不多,富有家庭的學生可能無所謂這個東西,有的甚至也去留學了。但留在英國繼續讀下去的,很多也是比較一般的家庭。
這種家庭和國內的行情是不一樣的,國內家庭往往孩子本科到博士,都需要家裡支援,把學費和生活費都覆蓋了。啥也不需要你做,你就安心讀書就行,一直讀到你就業之後纔可能減少對你的幫扶。甚至還有很多就業後一直被家裡繼續照拂的。
但英國本土學生就沒這個待遇,人家很多當地家庭沒有儲蓄的,有繼續讀下去準備的學生,纔會有長期規劃要提前存這筆錢再進修。然後靠自己兼職或其他工作慢慢償還。畢竟家裡也沒有餘糧,英國人酷愛周光,咱國內年輕人是月光,他們是週薪,基本週四就花完了,後面幾天又要等薪水下來了。
這種不喜歡儲蓄的家庭其實還佔了多數,他們自然在選學校的時候會考慮如何學費,性價比,獎學金的多寡,以及兼職的力度等等這些生存環境。根本不能好好的一心就求學。即使他們的學費只是國際學生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碰到一些比如ucl這種的,國際學生和當地學生一個價的,本土學生很少選的。能選的也是那些富裕家庭。
No.3 專業排名
英國當地學生,不那麼看qs或THE這種世界大學排名,人家本土就業也不看這個。你實在說要看榜單,他們會看專業排名榜單,這也是英國人這麼喜歡出各個學校專業榜單的事情。這個本身就給本土學生看的。各類的都有,對學校的評估,調查就很細緻化。國內就不搞這種榜單,基本就一個大榜單,然後高考分數線爲準,評判學校強不強。那麼問題來了,同樣985和211,哪些學校專業好,師資力量強,就業效果好,有沒有具體的評判標準和出處了?
國內就判定不出來,只能靠畢業生的經驗。就還是有點粗糙。如果國內有人往這個榜單方向去創業,也是一條生財之道啊,供需關係挺大。恩,扯遠了。
英國本土學生看專業排名是要結合具體就業去看的,畢竟就業的時候,不看學校,主要看本身成績,以及部分需要專業背景的職業是否對口。這都是比較直接的東西,國內因爲畢業生太多,人口太多,向下的空間足夠大,每年能進985或211的學生其實不到4%,是有稀缺性的,這個稀缺性造就了過年學生比較側重排名的事實。畢竟申到了這些學校,就業就是穩了。但英國不一樣,除非你是牛劍的,或混社會關係資源以及圈子的比如聖安,杜倫這種的。其他學校他們真差不多,每個學校主攻方向不一樣而已罷了。
總了個結: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選校策略。相對來說,英國這邊本土學生的選校策略會更合理一些,畢竟維度更多,參考的數據來源會更多,而且相對更符合他們的規劃一些。很多都是對自己負責,對自己之後就業或創業負責。
但國內的學生,自主權沒有那麼大,畢竟金主爸媽支援的金幣,選學校很多時候是被硬控的。比較少的家庭纔會完全放權給孩子讓他們自行選擇。相對來說,虛榮心方面也比較大,畢竟教育的成功性在國內是值得炫耀的事。學校太差了,基本會影響更長遠的規劃策略,很多學生就受不到來自家庭的祝福。孩子挺難的,家長也覺得自己挺難的。矛盾點就多,而且解決不了,除非孩子能獨立,家長能放手,這種才能相互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