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對公業務直面“開門紅”:開了近年最早一次啓動會

“馬上就要過年了,我沒來得及置辦年貨,也沒時間理髮,恐怕要忙到除夕才能休息幾天。”一位股份制銀行網點公司業務客戶經理對界面新聞表示。春節臨近,銀行“開門紅”營銷依然如火如荼。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銀行零售業務增長放緩,不少銀行將對公業務視作穩住信貸規模的基本盤。業內人士認爲,整個銀行業淨息差持續縮窄,資產負債騰挪空間明顯不足,在激烈的競爭下,銀行需要在規模、價格和風險之間作出平衡。對於身處其中的一線員工,儘管很多銀行選擇淡化“開門紅”概念,落實監管要求的“盡職免責”,但績效考覈依然是無法迴避的壓力。

靠前發力,週期拉得更長

“我們銀行去年10月末同時召開了去年四季度衝刺收官會和今年年初的“開門紅”啓動會,時間幾乎是近幾年最早的一次。我覺得就是因爲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優質項目各家銀行都在搶,早點開始新一年儲備項目,靠前發力。時間週期拉得更長了,無形中壓力也就大了。”某城商行公司業務條線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

事實上,不僅是時間開始得早,近幾年,“開門紅”名稱也有變化,“首季營銷”“旺季營銷”“年初攻堅”,雖然名稱有變化,但對於業務部門來說,工作內容並沒有改變。

“距離春節還有一週,我手裡還有兩個項目授信重檢,另外還有一個新項目需要上會。”一位國有行省分行信貸審批條線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

授信重檢是銀行對已通過貸審會的項目進行全面風險排查的一項制度。授信審批重檢既要對授信審批業務進行重檢,也要對授信審批的政策、制度、流程等進行重檢。“有的時候重檢需要不同部門,甚至是異地同事現場完成,對我來說要完成各種報告,對貸款申請人授信歷史、經營情況、財務狀況、擔保和授信用途做全面的回顧。”前述國有行省分行人士表示。

有國有行授信條線總行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對公業務是銀行的“壓艙石”,這兩年息差較高的零售業務增長放緩,對公業務壓力就更加凸顯。

2024年三季報也能看出同樣的趨勢,六家國有行貸款總餘額超11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超7%,公司類貸款增速在6.8%至12%之間,多數高於均值;而零售貸款增速區間在1.4%至8.6%之間,多數低於均值。

上市城商行中,尤其是長三角地區城商行對公貸款也保持高速增長。三季度末,蘇州銀行、南京銀行等多家銀行對公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均超10%。以南京銀行爲例,該行對公貸款餘額9319.91億元,較年初增長14.34%。

從今年開門紅情況來看,據險資、基金、券商等資管機構公佈的調研內容顯示,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銀行開門紅投放相對較好。其中上海銀行表示,2025年將結合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加快培育核心競爭力,積極拓展信貸業務。從目前來看,“開門紅”資產項目儲備充實,正在有序投放;蘇州銀行則表示,2025年實現“開門紅”較好開局。該行堅持早謀劃、早營銷、早投放,較早啓動旺季開門紅相關準備工作,項目儲備規模超上年同期水平。

投放有重點,還要會平衡

中信建投證券大金融研究組組長、銀行業首席分析師馬鯤鵬分析,從銀行信貸投放來看,2025年年初信貸投放環比有所提升。2025年初,銀行信貸儲備相對穩定,信貸需求呈緩慢上升態勢。預計2025年全年信貸增量與2024年基本持平,增速維持在7%-8%。投放結構上,對公貸款方面,目前銀行業信貸儲備大部分仍以基建、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爲主,預計2025年全年專精特新領域貸款、綠色貸款、普惠貸款仍能保持高於行業的較快增速。

前述城商行人士對界面新聞證實,今年一季度,該行公司部信貸主要圍繞期限長、利率低的固定資產貸款。“這類貸款金額一般比較大,容易上規模,但貸款利率比較低,收益不高。而且長週期的貸款即便有充足抵押物,客戶還款能力可能還是會隨着宏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5年以後的情況,很難預料。”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看,今年銀行業“開門紅”將圍繞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實體經濟薄弱環節、重點領域支持。從國內經濟環境、政策導向看,設備更新與消費品以舊換新等促消費政策效果逐漸釋放,小微、“三農”等薄弱環節,製造業、科創企業、綠色金融、重點基建項目建設,穩樓市相關領域等都需要信貸支持。在“開門紅”過程中,銀行需要平衡風險管理、收益水平和業務拓展。

“去年12月,我因爲之前客戶發生了不良被處罰了,雖然有盡職免責機制,但最終認定是我的貸後管理責任,考覈壓力大,部門人手緊張,在年末年初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授信和放款上,很難分配很多時間給貸後。”前述人士表示。

事實上,高壓環境下,銀行一線員工爲了追求規模和業績,職業操守面臨考驗。“以前出現過客戶經理和中介公司或貸款客戶爲了達成業績虛開業務發票或相關單據套取更大金額貸款的情況,現在大數據排查,工商稅務系統信息共享後,這類情況大大減少,中介生存空間不大了。”有銀行審計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

前述國有行人士認爲,信貸規模與效益確實需要辯證看待。“一方面,銀行需要支持實體經濟,通過擴大信貸規模增加企業資金供給,推動經濟增長。規模做大之後,能給價格調整創造更大空間,最終通過利率價格調整實現信貸向普惠、先進製造業、科創等領域傾斜;但另一方面,價格也得注重,我們銀行有的項目甚至會爲了保證利率價格不降太多,放棄做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