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對公雙雙現寒意,銀行“開門紅”何以不再紅?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吳霜 上海報道

“今年的開門紅不太紅,”多家銀行員工向記者吐槽。

上週末,有一篇銀行的內部信廣泛流傳,信中說到,該銀行的北京分行“截至3月10日,對公存款已經較上年負增800餘億元”,要求打響對公存款“北京保衛戰”。

聲勢浩蕩的“開門紅”是銀行每年從前一年底就開始的“常規節目”,一般會持續到二、三月。在“開門紅”中,銀行主要追求兩個指標:存款和貸款。銀行對存款和貸款的考覈根據客戶的不同分爲:個人存款和個人貸款;企業存款和企業貸款。

今年的開門紅中,基層人員感受到了市場極大的寒意。

“我們今年的開門紅很難,到現在還沒完成指標”,一位廣東地區村鎮銀行的客戶經理說到。“今年最難的不是個人存款,而是企業貸款,”另一位河南地區國有行的信貸人員向記者表示。

開門紅爲何不紅?

在個人業務方面,多位支行信貸經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個人的存貸需求主要與前一年的個人收入和未來預期有關,“很多人收入不變或者下降,但由於買房等需求被壓制,支出也有所減少,整體還比較好達到要求”。上述河南信貸人員向記者表示。

宏觀數據與這位信貸人員的體感類似。根據央行公佈的2月金融數據統計報告,今年前兩個月,住戶存款增加5.73萬億元;而在去年同一時期的住戶存款增長爲6.99萬億元。

企業端則更難。2月金融數據統計報告顯示,前兩個月,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1.85萬億元;而在去年前兩月是增長0.57萬億元。

企業的存款減少的主要是因爲企業貸款較少,企業存款的形成一般是企業貸款後資金不會立即使用,沉澱爲存款。2月的社融數據顯示,2024年前兩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8.0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1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5.82萬億元,同比少增9324億元。

可以看出,企業整體的貸款需求並不旺盛。

行業人士分析表示,去年以來社會整體需求收縮,大部分企業艱難生存,對未來的發展持保守態度,繼續投資擴產的意願不強,因此貸款需求不旺,部分企業甚至盈利後的錢用於還款。

另一個導致貸款數據不佳的原因是,低風險業務的收縮。所謂“低風險業務”,就是企業在銀行的套利行爲。比如,一家企業可以在某家銀行辦理了承兌匯票,然後用這張承兌匯票進行貼現或者貸款,兩者之間由於時間差導致存款利息高於貸款利息。這類業務一般在同一家銀行進行,少數情況下會跨行。

“這種行爲按照監管的規定是不允許的,但存在被銀行用來虛增存款或貸款的情況。近些年監管查的很緊,因此大行這麼操作的比較少了,但也有部分小行或支行爲了完成任務去做,”一位銀行對公業務負責人表示。

對公貸款數據的下滑公示在央行官網上,寫在銀行內部的彙報材料上,顯而易見。但沒有被看到的,其實是小微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尚未得到滿足。

記者瞭解到,在整個社會追求低風險的情形下,銀行也不例外,大量有資金需求的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無法獲得貸款。在銀行看來,目前經濟不確定性強,小微企業的經營風險增大,出於防範風險的考慮,銀行不願貸款,“晴天送傘,雨天收傘”依舊是銀行的運行規律。

不鼓勵階段性衝刺

事實上,“開門紅”這三個字是不少銀行基層員工的噩夢,層層指標壓下來,達不到目標就要扣績效。因此,爲了達標就產生了很多“辦法”。“低風險業務”是一種操作模式,更簡單的就是直接從中介手中購買,價格在一萬5元到20元不等,會隨供需變化。現在,銀行“買存款”、“買貸款”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

無論是“低風險業務”,還是買存款、貸款,都是將本來要用於發展實體經濟的錢困在金融體系內部,造成了“資金空轉”。監管目前也收緊對這類行爲的管理,給銀行業務增長“擠出水分”。

一位銀行內部人士透露,其實在監管層面,已經逐漸將原來注重時點考覈的模式,改爲日均或月均規模,更加註重銀行的可持續發展,不鼓勵階段性的衝刺。

他認爲,隨着金融科技的發展,線上化的水平逐漸提升,很多業務也不需要基層員工來完成,相應的考覈也要做出改變。部分銀行也在淡化“開門紅”這一概念,而更重視長期服務客戶的能力。

那麼, “開門紅”究竟意義何在?記者多方瞭解到,“開門紅”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中小銀行的股東大多是地方國資委,大行則是中央匯金。股東在每年都會對其控股企業提出業務增長的要求,一般會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或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掛鉤。”上述業內人士分析到。

基於股東對銀行的營收、利潤增長需求,銀行根據業務板塊進行拆分,再下發到一個個部門、分行、支行等。在這個過程中間,管理者爲了給未達成目標的情況留有空間,還會層層加量。比如,分行要求新增貸款10億,支行則會被要求新增15億,由此導致基層員工壓力過大。

除了股東要求外,銀行還面臨着市值管理、輿論風險等問題,導致其營收、利潤、規模等關鍵數據只能上,不能下。

此外,銀行不斷做大規模的也是滿足監管指標要求的硬性指標。根據11月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佈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5%;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6%;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8%。核心一級資本是核心一級資本淨額與風險加權資產之間的比率。此外,監管對不良率也會有一定的要求。由於不良會侵蝕資本,所以銀行有動力通過不斷擴大分母,也就是增加貸款規模,來確保各項指標符合監管要求。

上述銀行內部人士認爲,更加健康的“開門紅”模式可以在年初的時點關注個人年終獎資金的配置和企業年後開工的投資需求這兩大剛需,據此制定產品和營銷計劃,淡化對存款和貸款高增長的盲目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