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爲足底筋膜炎 5年治不好險截肢 醫搖頭:是「腳中風」

足底筋膜炎治療5年沒好轉,結果竟然是下肢動脈栓塞,差點截肢。(示意圖/常春月刊提供)

75歲的劉伯伯,5年前開始在右腳行走感到疼痛,他以爲是足底筋膜炎,因此自行購買痠痛貼布始用,更不斷的換穿氣墊鞋想改善疼痛狀況,但症狀卻日益嚴重,到了今年,走路不適到只能仰賴柺杖,且走走停停、愈走距離愈短,纔出門走5分鐘就無法前行了。

某天他突發右下肢冰冷、發白、倍感痠痛及抽痛,至醫院急診後發現爲血塊脫落阻塞血管,造成下肢動脈栓塞,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且已有肌肉組織壞死。所幸在醫師們共同評估風險之後,使用微導管震波溶栓治療,不但順利清除了血栓,劉伯伯也已經可以自行走路,並且擺脫了柺杖及痠痛貼布。

●下肢動脈栓塞俗稱腳中風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嘉修指出,俗稱腳中風的下肢動脈栓塞是一種周邊動脈疾病,隨着老化,血管動脈硬化或並有血栓形成,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如果阻塞發生在冠狀動脈,便會產生心肌梗塞,若發生在腦血管則造成腦中風,如發生在下肢動脈,則爲下肢動脈栓塞。

張嘉修指出,他推估劉伯伯因爲年紀比較大,且不知道本身有高血壓而未使用藥物控制,經過此次住院檢查發現已併發有心房顫動及降主動脈脆化剝離等狀況,血管剝離後在血管夾層形成血塊,掉落後引起血管阻塞,發生缺血,造成下肢疼痛及組織壞死,還好及時處理,免除截肢的風險。

●危險族羣有哪些?

一般而言,容易引發下肢動脈栓塞的危險羣包含,40歲以上中老年人、缺乏運動久坐不動者、高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患者、長期抽菸者、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體重過重者。

這些危險羣約有1/3的人會有間接性跛行症狀,也就是走路時走走停停、距離愈走愈短、感覺酸及抽痛加劇,甚至會出現下肢突然冰冷、發白等症狀。其中5%~10%的患者還會有足部潰瘍、皮膚壞死等症狀,且有5%的患者在5年內會面臨截肢,千萬不可輕忽。

張嘉修指出,一旦出現下肢動脈栓塞的症狀,一定要儘快求診於心髒科醫師,透過周邊動脈超音波、血管攝影等檢查,皆可確認病竈發生處及範圍,治療方式大致可分爲藥物治療、傳統開刀手術及微導管震波溶栓治療。傳統開刀手術治療方式是血管繞道手術,以人工血管縫合在阻塞血管的兩端,使血流藉由人工血管流至末梢,但手術缺點爲手術時間長、傷口範圍大、術後易有感染、出血等併發症,住院時間比較長,大約需要兩週左右的時間。

●腿部長時間疼痛無力,請儘速就醫

隨着醫療科技的進步,微導管震波溶栓治療,僅由病人鼠蹊處穿刺一個約2mm小傷口,將帶有震波晶片的微導管伸進動脈栓塞內,利用震波將栓塞物結構變得鬆散,輔予血栓溶解劑治療,不僅傷口極小、減少出血風險,住院時間也比較短。

張嘉修建議,因爲下肢動脈栓塞與足底筋膜炎症狀類似,都會有走路踩地疼痛、走走停停,無法久走症狀。因此,若民衆長時間一腿或雙腿疼痛無力,自行使用痠痛貼布也無法根治,而且疼痛感加劇的話,應及早就醫確診,以免延誤就醫嚴重恐截肢。同時建議民衆平日應適時運動、控制三高、戒菸避免血管硬化,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