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情滋養心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圖爲文化節目經典流傳》第三季海報。

核心閱讀

人們把古老的經典詩詞和鮮活的當下生活創造性地結合起來,讓古典詩詞在當代充滿活力

今天的我們傳承中國古典詩詞,目的不僅僅是熟讀成誦,更重要的是涵養身心敦品勵行

應在忠於原作基礎上合理闡發中國古典詩詞,結合當下生活使之深入人心,爲今人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滋養

中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傑出的藝術創造和豐富的情感記錄,是我們代代承傳的文化瑰寶。學者、詩人聞一多曾說:“詩人對詩的貢獻是次要問題,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託。”古典詩詞之所以能傳承千載、經久不衰,正因爲它寄託着中國人的精神追求,承載着中國人的詩情詩心。今天,對古典詩詞傳承路徑的新探索接連不斷,古典詩詞正以多種面貌融入我們的生活,持續綻放魅力,喚醒更多人的詩情與詩心。

古典詩詞在當代充滿活力

近年來,中國古典詩詞熱持續升溫,人們把古老的經典詩詞和鮮活的當下生活創造性地結合起來,讓古典詩詞在當代充滿活力。

學校對傳承中國古典詩詞起着基礎性作用。近年來,中小學語文課本收錄的古典詩詞數量明顯增加。各地學校以課堂教學和學校活動爲支撐,以多種方式提煉、展示、闡發中華詩詞經典所蘊含的精神內核和思想精髓。比如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織實施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已連續舉辦三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

古典詩詞與現代傳播媒介融合,走向廣大受衆,讓古典詩詞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悠遠意境。豐富的文化視聽產品當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創新性展現詩詞經典,推動詩詞文化傳承。如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記述葉嘉瑩的詩詞人生,觀看者衆多,並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獎;《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中華好詩詞》等文化節目,一次次燃起社會品味詩詞經典的熱情。再比如,北京恭王府海棠雅集已舉辦十屆,並開通網絡直播,讓更多人得以觀賞;今年年初,“青山行不盡――唐詩之路藝術展”通過互聯網在全球傳播,收到上萬條海外網友留言。

詩詞文化還融入文旅事業發展中。比如,浙江省近年提出“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即以詩詞爲主線,把鄉村民風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古村鎮、自然山水結合起來,寓詩教於文旅。當地文旅部門以“浙東唐詩之路”爲名片――自錢塘江畔的西陵渡始,最終到達天台山,發展詩詞遊學,讓詩詞與地理、歷史、旅遊、文創等相互激發、相互融合,也讓詩詞文化更直觀可感,更接地氣。

把涵養身心作爲詩詞傳承的旨歸

中國古典詩詞之美可以分爲三個層次:一是音聲之美,對應感性的能力;第二是意境之美,對應審美的觀念;第三是品格之美,對應道德的境界。讀詩讀到最後是讀人,會引發讀者思考自己要成爲什麼樣的人。今天的我們傳承中國古典詩詞,目的不僅僅是熟讀成誦,更重要的是涵養身心,敦品勵行。

中國古人作詩,是帶着身世經歷、生活體驗,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寫的。千百年後的我們再誦讀這些作品,依然能夠被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力。近年來,從詩詞主題的文化類節目,到詩詞主題的出版物和音視頻產品層出不窮並廣受歡迎,更直觀地表明中國古典詩詞在今天具有現實意義。

今天的我們依然在誦讀流傳千載以上的詩詞,爲的不僅僅是能背會寫,更重要的是體會那一顆顆詩心,與古聖先賢的生命情感碰撞,進而提升自己的修爲,這纔是中國古典詩詞代有承傳的重要意義。比如“詩聖杜甫《縛雞行》寫了日常瑣事對心靈的影響,“雞蟲得失無了時”的困擾,詩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但詩的結句給出智慧之鑰――“注目寒江山閣”。“寒江”是遠,“山閣”是高,這句是說,應當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投注到宏大高遠的目標上,把才華和生命投入到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上。宋代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一詩的結句,“要看銀山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表現的也是同樣的心胸和氣概。

古典詩詞不僅深深融入我們的精神血脈,也和當代生活緊密相連。傳統節日來臨,“每逢佳節倍思親”是我們共同的感受。農曆新年伊始,我們“總把新桃換舊符”;十五月圓,我們在心中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出門在外,我們不僅在“低頭思故鄉”中感嘆“月是故鄉明”,更在“欲作家書意萬重”中感念慈母手中線”。久別重逢時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離別時深情者“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面對困難,我們用“千磨萬擊還堅勁”“梅花香自苦寒來”自我激勵,也期許自己磨鍊出“出門一笑大江橫”的氣魄胸襟;危急時刻,古典詩詞更是以其感召力凝聚人心。

千百年後的我們誦讀古典詩詞,還會被古人的家國情懷深深打動。從岳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到黃遵憲的“寸寸山河寸寸金”;從“詩聖”杜甫關切百姓生計的“三吏”“三別”,到名臣于謙“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詠煤炭》,古典詩詞中不僅蘊藉着自然和人倫之美,更有心繫社稷蒼生的大愛。

在推動中國古典詩詞“曲高和衆”、雅俗共賞的過程中,詩詞中浩然長存的民族正氣、愛國愛民的家國情懷、天下爲公的道德胸襟、悲天憫人的深沉情感,是詩詞傳播與傳承的重心所在。在當代傳播中,應在忠於原作基礎上合理闡發中國古典詩詞,結合當下生活使之深入人心,爲今人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滋養,這是詩詞文化傳承創新的根基所在。

期待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到古典詩詞的推廣普及中,探索出更多適合當今時代的創新傳播之路。

(作者爲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

製圖:趙�迫�